正文

3.南詔緣(3)

杜甫的五城 作者:賴瑞和


午飯后,走到菜市場去,尋找拖拉機(jī)上石鐘山石窟。正巧,有一輛手扶拖拉機(jī),就停在馬路上等生意上門。

"去不去石鐘山石窟?"我問司機(jī)。

"去,去。你多少個人?"

"就我一人,請問多少錢?"

"一個人,來回一趟,收四十塊吧。"

我心想,二十五公里的路,來回一趟,不算貴,于是說好。

這名年約二十歲的司機(jī),把車上放著的一些蔬菜、谷物,運(yùn)到不遠(yuǎn)的一個攤位后,就載著我上路了。起先,車子還在縣城唯一的柏油馬路大街上行駛時,平穩(wěn)極了,但一到了城郊的黃泥路上,我才知道不妙。這種拖拉機(jī)顛得很,避震能力很差。我甚至懷疑,它可能根本就連避震系統(tǒng)都沒有。人坐在上頭,骨骼真的會被震痛。我在車斗左邊的架上坐了一會,終于受不了搖晃和震動,干脆站了起來,才發(fā)現(xiàn)站的姿勢最理想,最不怕顛。于是,我就站在車斗上,雙手緊緊握著車斗前頭的一根橫鐵條,仿佛站在開篷的吉普車上,像國慶日大人物經(jīng)過閱兵臺那樣地站著,上石鐘山去了。

上石鐘山的路很簡陋,似乎才剛開辟不久,還是石子黃泥路,不過已可容許小轎車通行了。走在這樣的路上,拖拉機(jī)每碰到一塊石頭,便要大顛一次。結(jié)果二十五公里的路程,我們走了足足三個多小時,越過一個又一個的山頭才到,中途還得停下來休息了好幾次。沒想到,這石窟建在如此荒涼的山上。要不是它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我想恐怕連那條簡陋的小路,也根本不會有的。

石鐘山果然沒有讓我失望。它靜悄悄的,藏在深山中,沒有甚么游客,幽靜極了。比起敦煌和云岡石窟那種人頭涌涌的盛況,石鐘山真是冷清得很。那天下午,就只有我一個訪客。負(fù)責(zé)售票開門的,是一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在悠閑地閱讀一本《法學(xué)概論》。"我準(zhǔn)備考大學(xué)。"他說。能夠在這么安靜的環(huán)境中讀書,我還真有點羨慕他的福氣。不過,他說,山區(qū)交通不便,他每個月只能下山一次。山里的伙食也不好。"菜得自己種,肉每星期才能吃一次。"

石鐘山石窟是唐代南詔時期到宋代大理國時期開鑿的。當(dāng)年,徐宏祖霞客先生曾經(jīng)到過這附近,可惜據(jù)他的《徐霞客游記》所說,他走錯了路,竟沒有見到這些石窟。其實,山上的石窟也并不多,比起敦煌和云岡少得多了。目前只發(fā)現(xiàn)十六個,八個在石鐘寺,余下的在附近獅子關(guān)和沙登村,但精華全在石鐘寺的那八窟。其中,最吸引我的是第一、第二和第八窟。

第一窟的南詔王異牟尋朝議圖,和第二窟的閣邏鳳出行造像,都是很罕見的,雕刻得極為華美精致,而且更難得的是,居然保存得那么完美。這些石窟連照片也不多見。太珍貴了,管理員也不容許我拍照。難怪外界幾乎不知道云南有這么一個精彩的石窟。據(jù)管理員說:"來參觀的,絕大部分是研究中國藝術(shù)史和南詔史的專家。"

第八窟更特殊,刻的是一個巨型的女性生殖器,白族人稱之為"阿央白"。據(jù)說,這種雕刻是一種母系社會的遺跡,在中國難得一見。然而,我回到香港后,見到一位文物專家宋伯胤寫的一篇文章《記劍川石窟》(《文物參考資料》,一九五七年第四期),他卻對這雕刻有些生疑。他說,"這個雕品,傳是'女生殖器'。據(jù)我觀察,雖不敢肯定不是,但有兩點懷疑:第一,它不是原來就雕成的,很可能是蓮座上的雕物被人打鑿掉以后的結(jié)果;第二,若果它是原來雕成的一個極有意義的崇拜物,那末為甚么要把崇拜物雕得這樣粗糙,把崇拜物的座子,石窟兩壁以及窟外的裝飾又雕得那樣細(xì)致,這是不可理解的。"說得也是。

參觀過石窟后,又乘坐手扶拖拉機(jī)下山去了。下山的路固然比較好走,但也一樣的顛晃。這一天,總共坐了六個多小時的拖拉機(jī),雙手緊抓著車斗上的那條橫鐵,虎口都被震得酸痛了,連雙臂也被太陽曬黑了。然而,這真是一段難忘的旅程,也讓我多結(jié)了一段南詔緣。而且,可以更深刻地體念到了,張賢亮筆下的馬纓花,當(dāng)年乘坐這種拖拉機(jī)去私會情人,行程該是多么的艱苦不易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