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君
當要對一個你什么都喜歡,什么都想說,什么都不愿意放棄的主題“減肥”,運用“減法原則”的時候,那個痛苦的感受,說得文藝點叫“如鯁在喉”,說得通俗點是“把快要吐出來的生生咽回去”。面對“陳波兒”這個選題,我再一次強烈地體會到這個感受。
她——是大上海30年代的電影明星,她——是新中國第一任電影局藝術處處長,她——曾經冒著炮火兩度奔赴抗日前線,她——曾經為愛心碎而又重生的女人。似乎她的每一個身份都可以好好地挖掘,我愿意給她的每一個身份做一段片子,但是欄目只有40分鐘,取舍成了擺在面前最難的事情。
片子已經做完了,塵埃落定之余,借“手記”表表未能盡述在片子里的“陳波兒”。這個生于廣東潮汕大戶人家的陳波兒原名陳舜華,深得父親寵愛,她的藝名“陳波兒”正是為了紀念自己的父親陳湘波。這與坊間多流傳的——陳波兒與藝術家塞克名字合稱“布爾什維”,以及陳波兒的名字也因“布爾什維克”而來——并不一致。
陳波兒在上海的時候就是少數(shù)的“作家明星”,也從不避諱自己已經婚嫁并有一個兒子,與當時很多女演員遮掩私生活的作風大相徑庭,也許從那個時候就注定了她不會僅僅是一個電影明星。
陳波兒身材嬌小,身高大概只有150公分左右,但是在與身高180公分的袁牧之搭戲的時候,鏡頭里,兩人之間的身高卻沒有那么明顯的差距,原因是每當有兩個人的鏡頭時,就會在陳波兒腳下搭出一個臺子來縮小兩人的高度差。這個方法到今天拍戲一直沿用,算一算已經80來年了。
重慶是陳波兒的傷心地,她自己和兒子都幾乎命喪山城,也是在重慶,抗戰(zhàn)勝利后她得知了離別多年的丈夫另娶別人的消息。
香港是她的避難所,她在那里結婚生子,在那里躲避國民黨當局對她的追捕。
而延安是她心中最向往的圣地。第一次來到延安的她很快被派任為“婦女兒童考察團”的團長,深入敵戰(zhàn)區(qū)。她帶領的“婦女兒童考察團”和丁玲的“西戰(zhàn)團”似乎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著名的“延安文藝座談會”合影中,細看坐在毛澤東身邊那個面貌姣好的女人竟然就是陳波兒。在延安,陳波兒已經成長為一個成熟的話劇導演,這個時候她在文藝工作上的成就早已超越她僅僅是一個演員的身份。
從電影《桃李劫》開始,陳波兒與袁牧之,這對相望、相惜的銀幕情侶從上海到武漢,而后延安再次重逢,又一同奔赴東北,在吉林興山,他們最終相守了。此后的歲月,共同的理想與目標,共同的愛好與興趣,使他們的愛升華了彼此。
1951年,年僅41歲的陳波兒,因心臟病突發(fā)逝世。在陳波兒追悼會的資料影像中,我們看到了鄧穎超、胡喬木、周揚、丁玲、李伯釗、田漢、蔡楚生的身影,更看到了袁牧之的悲傷。
神啊,請多給一點時間吧,如果讓她活著;神啊,請多給一點時間吧,如果讓我好好說說這個傳奇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