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黃埔
見南面不行,日軍又立刻增兵殺向北面,企圖對廟行形成合圍之勢。
這是一個帶有致命殺傷力的狠招。
收到報告,擔任左翼指揮的第5軍軍長張治中立刻明白了眼前的形勢有多么嚴峻。
廟行倘若有失,植田的“中央突破計劃”就真的奏效了,日軍一路裹挾南下,19路軍和第5軍將雙雙陷入困境。
果然是一場生死大戰(zhàn)。
黃埔軍校教育長的額頭沁出了汗珠。
他迅速做出調(diào)整,命令俞濟時率部去廟行以北堵住進犯之敵,由第87師259旅(孫元良旅)馳援廟行以南,填補該處力量真空,同時讓教導總隊在后面做好準備,隨時策應。
中方援軍殺到,日軍眼看到嘴的鴨子要飛,哪里肯松口,也拼命把部隊往這里送。雙方都不斷加薪添柴,誰也不愿輕易退讓半步--道理很簡單,這個時候就像拔河一樣,任何一方只要再多使一把勁,繩子就可能要被他們倒拽過去。
壓力再次傳遞到了張治中身上。
他手上有教導總隊,然而直覺告訴他,暫時還不能動這張牌,因為這是他最后的一張王牌,不到萬不得已,不能輕易動。
如果教導總隊不能動,還有誰能動?
張治中這個師一共有兩個主力旅布防在附近,除了孫元良旅外,還有一個第261旅(宋希濂旅)。
那就從宋希濂那里抽調(diào)一個團過來。
宋希濂可以說是張教育長的學生,因為他們都來自于同一個地方--黃埔軍校。
日本有陸大,中國有黃埔。
其實,就純粹軍事院校的辦學水平而言,當時的黃埔軍校只能算是一般。
這倒不是我故意危言聳聽,只要看看這所軍校的最初定位和辦學條件就知道了。
孫文他老人家鬧了多年革命,特別是經(jīng)歷陳炯明叛亂之后,終于明白了槍桿子還是自己的好這個道理。招兵買馬是絕對必要的,但招來兵后得有人帶,也就是說,光有小兵沒有連排長還是不行。
黃埔軍校干的就是培養(yǎng)連排長的活兒。
在中國,與日本陸軍大學校定位差不多且名氣很大的,也有一個,那就是保定軍校,它才是以培養(yǎng)中高層軍官為宗旨的。
既然培養(yǎng)的是最基層干部,要的人多,自然就不可能百里挑一了。就拿把關還算是比較嚴的第1期來說吧,1200人報名,最后正式錄取350人,備用120人(實際也是錄取了),加起來接近500人,錄取比例在40%左右,也就是說,兩三個人里面就能錄取一個。
兄弟是擴招前參加的高考,那時據(jù)說是10∶1,現(xiàn)在不知道是多少了。但我敢肯定,單從比例而言,肯定低于當年的黃埔入學考試。
正因為要求不是很高,入選標準也就隨行就市,既不會查你是否根正苗紅,也不會把你考得抓耳撓腮、滿頭大汗。簡單點說,只要你是年滿18歲的男青年(后來也招過一期女兵,趙一曼就是那一期的),不是文盲,基本貌端,又沒誤了考期,一般都能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