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鬼神①之為德②,其盛③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④而不可遺⑤。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⑥,以承⑦祭祀⑧。洋洋⑨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对姟发庠唬骸裰袼迹豢啥人?,矧可射思?!蛭⒅@,誠之不可揜如此夫!”
【注釋】
① 鬼神:神靈的統(tǒng)稱。中國古代認(rèn)為人死后精靈不滅,稱之為鬼,一般指去世的祖先。宗教和神話故事中所講的主宰世界的具有人格意志的精靈,稱之為神。
② 德:功德。
③ 盛:豐盛、盛大的樣子。
④ 體物:體察萬物。
⑤ 遺:遺忘、遺棄、遺漏的意思。
⑥ 齊:通“齋”,齋戒沐浴,以示虔誠。明,潔凈。盛服:盛裝。
⑦ 承:承接、承擔(dān)。
⑧ 祭祀:祭祀鬼神的宗教儀式。這里指的是“吉祭”,有祈福和祈求保佑的意思。人亡時候的儀式屬于“兇祭”,稱之為“奠”。
⑨ 洋洋:盛大、自如、舒泰的樣子。
⑩ 詩:指《詩經(jīng)?大雅?抑》。
格:到,來臨。思,語氣詞。
度:讀作奪,duó,揣度的意思。
矧:讀作審,shěn,況且。
射:讀作亦,yì,厭,指厭怠不敬。
微之顯:由細(xì)微精妙到作用廣大。微:指鬼神之事虛無縹緲。顯:指鬼神降福于人間又十分明顯。
誠:誠信,至誠。
揜:讀作掩,yǎn,同掩,掩蓋。
【譯文】
孔子說:“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它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到,但體察萬物的時候,卻不能夠不考慮它。因此,使天下的人都要齋戒沐浴、身著莊重整齊的服裝去祭祀它。祭祀的時候,感覺到鬼神真是無所不在??!好像就在你的頭上,又好像就在你的左右。《詩經(jīng)》中說:‘神的降臨,不可揣測,怎么能夠怠慢不敬呢?’從鬼神的細(xì)微精妙到鬼神的廣大作用,可以感受到真實(shí)的東西就是這樣不可掩蓋的啊!”
【品評】
這一章又把君子“行天道”從家庭擴(kuò)展到祭祀活動。這里不僅講了“行天道”的問題,而且也申述了“君子之道,費(fèi)而隱”的思想。
孔穎達(dá)認(rèn)為:“此一節(jié)明鬼神之道無形,而能顯著誠信。中庸之道與鬼神之道相似,亦從微至著,不言而自誠也?!敝祆渲赋?“程子曰: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跡也。張子曰: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愚謂以二氣言,則鬼者陰之靈也,神者陽之靈也。以一氣言,則至而伸者為神,反而歸者為鬼,其實(shí)一物而已。為德,猶言性情功效。鬼神無形與聲,然物之終始,莫非陰陽合散之所為,是其為物之體,而物所不能遺也。其言體物,猶易所謂干事?!?/p>
祭祀活動是古代社會重要的宗教活動,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形式也非常豐富多樣。盡管儒家對于鬼神采取的是“敬而遠(yuǎn)之”的態(tài)度,表現(xiàn)出了一定的人文主義精神,但是儒家一直特別注意“神道設(shè)教”的社會作用。不管儒家知識分子如何看待鬼神的存在問題,但在祭祀場所里面舉行的宗教活動,必定要營造出“慎終追遠(yuǎn)”的宗教情懷。這就是孔子說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意蘊(yùn)所在。因此,在祭祀的過程中,一定要遵從中庸之道的精神,齋明盛服,以至誠之心認(rèn)真對待每一個動作、每一個步驟,仿佛鬼神就在身邊一樣。
本章以“鬼神之為德”彰顯“天道”的細(xì)微精妙,借孔子對鬼神的論述說明道無所不在、道不可須臾離。其實(shí)道也好,鬼神也好,就像空氣一樣,看不見,聽不著,但卻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任何人都離不開它。既然如此,當(dāng)然應(yīng)該是人人皈依,就像對鬼神一樣的虔誠禮拜、認(rèn)真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