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大學之道(8)

止于至善《大學-中庸》 作者:劉成有


【品評】

上一節(jié)的逆推過程,原因在于確立人生的志向與抱負。這一節(jié)反過來順推的過程,則是強調(diào)具體實施人生抱負的過程具有明顯的次序,而且每一步均需要踏踏實實地去做。一反一正,反復叮嚀,以示鄭重。清代張岱在《四書遇》中說:“圣賢教人如老嫗教孩子數(shù)浮土,一層層數(shù)上來,又一層層數(shù)下去。有這層,就有那層。正見得有那層,先有這層,一毫參差不得。要人把全體精神,從腳跟下做起也?!鼻Ч沤?jīng)典,不是簡單的啰嗦反復。

因此,此段進一步闡釋了八條目的具體方法,即每個人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刻苦學習、親自實踐,體會天地萬物各自的內(nèi)在本質(zhì)和發(fā)展規(guī)律。然后在體會天道的基礎(chǔ)上,去除心中的雜念,善化自己的意念,把持住心中的信念,把自身修好了,就可以感化自己的家人。家是一國的根本,這樣,一國之人也被感化了,從而感化全天下的人。在儒家的道德觀中,“格物致知”中的“物”指的是“天下事物之理”,“格”則是窮盡的意思。格物就是我們從具體的實踐、學習中探求一切事物的內(nèi)在本質(zhì)和發(fā)展規(guī)律,致知是指我們要更深、更全面地發(fā)展我們的知識和學問。只有把格物和致知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我們才能夠掌握一切事物的規(guī)律,洞悉明了一切事物的發(fā)展趨勢。

明代的心學大師王陽明則對“格物致知”做出了另外的解釋。在《傳習錄》中他這樣說道:“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與理而為一者也。”王陽明認為,“致知”就是“推致自己的良知”。這里的“良知”就是孟子所說的“是非之心”,它生而具有。“格”是正的意思?!案裎铩奔凑洳徽詺w于正,也就是要革除外界帶來的物質(zhì)上的蒙蔽,棄舊圖新,使自己的良知沒有蒙蔽,并回歸到本真的狀態(tài)。顯然,王陽明的良知理論,實際上也是要打通格物致知與誠意正心之間的關(guān)系。在王陽明看來,物者,事也。儒家所謂的格物,也就是儒家的侍奉父母、輔佐君主等具體的倫理、政治行為。如此一來,致知也就是發(fā)掘、擴展自己內(nèi)在的良知。有了這樣的基礎(chǔ),誠意正心就自然與格物致知打成一片。落實在修身上,也就變成了一個快捷、自然的修養(yǎng)過程。但王陽明的良知理論不能解釋的,卻是良知的來源問題。沒有天道作保障的良知,很容易流于個人的主觀感知而缺乏普遍性;沒有普遍性的依據(jù),又如何能夠證明其合法性?這不僅是王陽明心學的命門,而且也是陽明心學后來發(fā)生歧變的內(nèi)在原因。

【原文】

自天子①以至于庶人②,壹是③皆以修身為本。

【注釋】

① 天子:古代對統(tǒng)治天下的君主的稱呼。周代主要是指周天子,秦代以后則主要是指大一統(tǒng)帝國的皇帝。天子是整個統(tǒng)治階級的代表。

② 庶人:古代對普通老百姓的稱呼,屬于被統(tǒng)治階級。

③ 壹是:一切,一律。壹:與“一”通用;一說“專一”。

【譯文】

無論是貴為“九五至尊”的天子,還是地位卑微的普通百姓,都無一例外的必須以修身(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作為人生的根本。

【品評】

先秦儒家一向都是把“修身”看成是人生的根本。在上述的八個條目中,可以明顯看出,“修身”居于承前啟后的關(guān)鍵地位。隨著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逐漸落實,最終體現(xiàn)在“修身”上,自然是一身正氣,無偏無私??梢姡裎?、致知、誠意、正心四個方面,既是“修身”的充分條件和基礎(chǔ),也是“修身”的基本內(nèi)容。如果沒有格、致、誠、正,“修身”根本就無從談起。有了這樣的“修身”作基礎(chǔ),無論如何從心所欲,行為均能合乎大家共同認可的社會準則,獲得大家的支持與推崇。落實在家內(nèi),家人可以和氣、和順,呈現(xiàn)一派興旺之象;落實到國內(nèi),國人可以過上和睦、和諧、秩序井然的社會生活;進一步落實到天下,天下人也能夠過上高度文明的道德生活。有了高度的道德文明作為整個天下的基礎(chǔ),哪里還會產(chǎn)生什么諸如戰(zhàn)爭之類的人為災禍?可見,“修身”又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chǔ)性工作?!褒R家、治國、平天下”均屬于三綱領(lǐng)中的“新民”,也就是后來儒家所講的“外王”事業(yè);前面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則都屬于“明明德”的“內(nèi)修”工夫。有了中間的“修身”,儒家的“內(nèi)圣”與“外王”才可以打成一片。所以朱熹也說:“正心以上,皆所以修身也。齊家以下,則舉此而措之耳。”“修身以下,明明德之事也。齊家以下,明明德之事也。齊家以上,新民之事也?!?/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