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大學之道(6)

止于至善《大學-中庸》 作者:劉成有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一句,頗值得玩味。其中的“古”字,點明了下文中所述的具體條目并不是無本之末,而是源自于古代圣賢明君的教導,甚至是古代圣賢明君曾經(jīng)采取過的具體措施。有了這樣的交代,不僅可以從一個方面證明《大學》所述的八條目可信,具有可操作性,并不是純粹的空泛之論,而且也為下文屢屢引述經(jīng)籍文字作好了鋪墊?!坝弊?,則表示出儒家為圣成賢的遠大抱負與人生志向。說“明明德于天下”而不說“平天下”,蘊藏的意義在于持久的、理想的天下太平時代的到來,主要還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礎上。強權、戰(zhàn)爭,雖可以謀取一時一地的“太平”,但終不能持久。只有以“明德”為基礎而廣泛擴展,使天下人皆能以“明德”為己任,貪婪、劫奪、爭斗、戰(zhàn)爭等一切人類生活中負面的因素才可以真正消除干凈,實現(xiàn)持久的天下太平。

然而,天下的組成,其本在國;國之組成,其本在家;家之組成,其本在身。明代張居正認為:“明德新民,固大人分內(nèi)之事,而工夫條目,則有所當先。在昔古之人君,任治教之責,要使天下之人,都有以明其明德者,必先施教化,治了一國的人,然后由近以及遠。蓋天下之本在國,故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也。然要治一國的人,又必先齊其家人,以為一國的觀法,蓋國之本在家,故欲治其國者,必先齊其家。然要齊一家的人,又必先修治己身,以為一家之觀法,蓋家之本在身,故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也?!奔热惶煜屡c國、家、身之間存在著上述的關系,那么,要想建立持久、根本的天下太平,開創(chuàng)一個道德的天下,就必須先把自己所居之國改造成一個道德之國,再往后退,也要把自己所屬之家改造成一個道德之家。而道德之家的特征,不僅在于每個成員均有高尚的道德,而且還要具有和諧、和睦相處的人際關系。

由于家內(nèi)成員具有一定的社會組織性的特點,“家長”處理各種人際關系的能力、態(tài)度、做法,就顯得異常重要?!凹摇辈煌凇皣薄!皣笨梢浴爸巍崩?,“治”內(nèi)在蘊涵著強制力,包含著懲罰的措施;“家”不可以用懲罰、強制的方式“治”,只能使用“齊”?!褒R”如麥田,麥田里不是只有孤零零的一個麥穗。麥田里的每一個麥穗既是獨立的個體,彼此之間的關系又是平等的。如何處理彼此之間的關系,完全取決于“家長”的能力與態(tài)度。要想家內(nèi)和睦,興旺發(fā)達,就要求“家長”在處理彼此之間關系的時候,必須要做到合乎“天道”那樣的至公至誠、無偏無私。家內(nèi)每一個成員不僅都有規(guī)定的明確職責與義務,而且對每一個成員也都能真心做到“手心手背都是肉”,一碗水端平。這樣的家才會是和諧美滿的“家”。此外,家之外的國,又是由于彼此之間的婚姻關系聯(lián)結(jié)而成的,為了彼此之間的家庭和睦與發(fā)展,也要求女子具有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嫁到一個“家”以后,要“宜兄宜弟”、“宜其家人”。娶一個媳婦的目的,是為了家的和睦與發(fā)展,并不是簡單的子孫延續(xù)。因此,“齊家”所包含的,主要的還是道德的內(nèi)容。其中“家長”的能力、態(tài)度、做法的綜合,最終會凝聚成“家長”的權威,成為一個“家”發(fā)展的重要保證。

《論語》中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明明德于天下”、“治國”、“齊家”,屬于“立人”的范疇,“修身”則是“立己”的問題?!傲⒓骸笔恰傲⑷恕钡幕A,在《大學》的八條目中,只有作為一家之長的“身”修養(yǎng)好了,才能夠進一步開展“齊家”以至于“治國”、“平天下”。因此,建設道德之家的基礎,就是自己首先在日常處理家內(nèi)成員的關系中以身作則,樹立人格的榜樣。身教重于言教,以自己的德性感化家內(nèi)成員,春風化雨,潛移默化,使家內(nèi)成員均能成就道德人格。這個過程,不是“治”,而是“齊”。

但是,個人的道德人格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呢?這就是前面說到的內(nèi)在的“明明德”問題,在八條目中,則是“正心、誠意、致知、格物”四個方面。但這幾個方面的含義,前人的理解頗多差異。孔穎達認為:“總包萬慮謂之心,情所意念謂之意。若欲正其心使無傾邪,必須先至誠,在于憶念也。若能誠實其意,則心不傾邪也?!睆埦诱仓赋觯骸吧聿灰仔蓿哪松碇髟?,若要修身,又必先持守得心里端正,無一些偏邪,然后身之所行,能當于理?!牟灰渍?,而意乃心之發(fā)動,若要心正,又必先實其意念之所發(fā)不少涉于欺妄,然后心之本體能得其正。”由于具備理性判斷能力的“心”是行為的主宰,自然也是“修身”的主宰,所以為了保證“修身”至儒家理想的狀態(tài),首先就需要“正心”?!靶恼钡闹匾卣?,就是無偏無私、大公至正??紤]問題的時候,時刻著眼于公平等群體利益,沒有一絲一毫的私人小算盤。誰都知道做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正因為不容易做到,才更能顯示出它的可貴。

至于“誠意”及其與“正心”之間的關系,也頗為復雜?!耙狻笔且粋€會意字,音在心中,表達的是一個意念的問題。其實每個人的意念都是十分復雜的,而且瞬息萬變,后來中國的天臺宗還說“一念三千”、“一心三觀”,也頗能反映“心”的這個特點。生心動念,萬萬千千,哪一個不是生命主體真實的想法?因此,在“誠意”中總會涉及具體生命主體意念中諸多不道德的念頭,甚至是邪惡的念頭。這是誰也無法否認的事實,因為這畢竟涉及人的本能問題。正因為如此,所以才需要“正心”。就好像出門以后到達某一個目的地的路一樣,雖然會有千萬條,但畢竟有些是彎路,有些是險路,根據(jù)前人的經(jīng)驗,當然也有比較直接、安全的道路可走。當一個人面臨如此選擇的時候,表面上看,隨便走哪一條路都是可以到達目的地的,而且主體完全可以自我做主。但是,前人的經(jīng)驗與自己的理想判斷能力會告訴你,總有一條路是比較正確的選擇。又比如春天在公園里遇到盛開的花朵時,當下欣賞是一個意念,當下升起摘花的想法也是一個意念,這都是“誠意”的表現(xiàn),但究竟應該怎么做,前人的經(jīng)驗和自己的理性判斷能力會告訴:當下欣賞可能是最好的選擇。這就是“正心”。因為摘花不僅會遇到懲罰的麻煩,而且還與自己生活群體的道德發(fā)生沖突。當然,主體不同,意念也會表現(xiàn)出非常大的差異。有些人惡意很多,有些人善意更濃,并不能一概而論。但儒家相信,可以通過“正心”予以調(diào)整。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