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1年,南海公司成立。南海公司雖為貿易公司,但實際上像英格蘭銀行一樣,在當時是協(xié)助政府融資的私人機構。該公司為了支持英國政府的戰(zhàn)爭,認購了總價值近1 000萬英鎊的政府債券。作為回報,英國政府對該公司經(jīng)營的煙酒等日用品實行了永久性退稅政策,并給予其對南美地區(qū)的貿易壟斷權。當時南美還在西班牙的手中,這種特權其實一文不值。
1719年,英國政府允許國債與南海公司股票進行轉換。1720年,南海公司與英格蘭銀行競買英國國債。南海公司通過賄賂政府官員與議會,完勝英格蘭銀行。公司承諾購買所有英國國債,但政府必須要逐年還本付息。公司為了促銷股票,還允許客戶以分期付款的方式來購買新發(fā)行的股票。
在大眾的心目中,南海公司的前景非常光明。這反映到市場上的結果就是,南海股價發(fā)神經(jīng)似的迅猛上漲,半年漲幅高達700%。最為瘋狂的時刻是,南海公司賬面資產(chǎn)價值4 000萬英鎊的時候,股票總價值竟然高達4億英鎊,相當于當時英國每年財政收入的6倍。在南海公司股票示范效應的帶動下,整個英國的股市變成了巨大的賭場,上至王室下至家庭婦女都蜂擁而至,搶購股票。所有股票的股價都像坐火箭一樣地猛漲。這形成英國歷史上的第一次金融泡沫。事后牛頓曾感嘆道:“我能計算出天體的運行軌跡,卻難以預料人們會如此瘋狂?!?/p>
1720年6月,為了制止股價的虛漲,英國國會通過了《1719年皇家交易所及倫敦保險公司法案》,簡稱《泡沫法案》。法案規(guī)定股份公司必須取得皇家特許狀才能繼續(xù)經(jīng)營。英王喬治一世發(fā)表公告,警告泡沫公司屬非法,要受政府檢控。結果股市突然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滅。
為了維護英國政府國債的信用,英格蘭銀行慷慨地向南海公司伸出援助之手,扮演了最后借款人的角色。英格蘭銀行的出手,讓英國順利度過了1720年金融危機,防止了銀行體系與金融市場的崩潰。南海泡沫破滅之后,英國的金融市場逐漸恢復正常。到18世紀30年代,英國國債債權人最為擔心的不是政府會不會歸還本金和利息,而是能不能更長時間地持有更多的國債。
但僅有以中央銀行為核心的現(xiàn)代銀行體系還遠遠不夠。英國為了以較少的白銀償還較多的債務,通過降低銀幣成色的方法發(fā)行新幣。結果在1696年,銀幣價值一落千丈,人們跑到英格蘭銀行進行瘋狂的擠兌。“格雷欣法則”起了效果。那些足值的銀幣被人們儲藏用來換取黃金,價值不足的銀幣卻大量流通在市場上,英國政府信用瀕臨破產(chǎn),國家貨幣與信用體系面臨癱瘓。
盡管在牛頓的嚴格監(jiān)督下,英國鑄幣局在重量和純度上實行了最為嚴格的標準來鑄造新幣,但由于白銀大量流失,鑄幣局幾乎無銀可鑄,直到1699年,貨幣重鑄尚未完成。以國家和政府作為權威擔保的銀幣,在公眾中逐漸失去信用。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牛頓絞盡腦汁,費盡心思。
牛頓發(fā)現(xiàn),當時的英國金價高于歐洲,大量國外黃金流入英國,人們對白銀的價值已經(jīng)徹底喪失信心。于是他向英國政府內閣提交了建立金本位制的調研報告,指出黃金應該成為主要流通貨幣,而白銀應該降低為二流的輔幣。歐洲從中世紀以來,主要流通貨幣都是白銀鑄造,牛頓在當時提出的建議是出人意料的破天荒的第一次。
1717年,英國政府接受了牛頓的建議,將英國的黃金價格定為每盎司3英鎊17先令10便士又1/2便士。至此,英鎊的紙幣正式與黃金掛鉤,英國亦逐漸由英鎊銀本位制轉向了英鎊金本位制,市場上的白銀恐慌隨之消失。
穩(wěn)定的貨幣與健全的銀行體系使得英國政府能以比法國低一半的利率籌措到更多的資金。這就讓英國可以建設更為強大的軍隊并為歐洲盟國提供巨額的資助來對抗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