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則那年代,旅游業(yè)很不發(fā)達,上海的“中國旅行社”雖有桂林分社,但門可羅雀。而政府機關(guān)則素不設(shè)立“旅游局”。凡需游山玩水者,或步行或雇車或乘船,悉聽尊便,并無組織。這種情況,誠然與戰(zhàn)爭條件之下人們的經(jīng)濟條件、生活方式以及心理狀態(tài)很有關(guān)系,卻也反映了時代的局限。
所以,就說漓江罷,從水東門碼頭順流而下,兩岸奇峰連綿,美景如畫,直達陽朔非常方便,但沒有現(xiàn)代的游艇,只有傳統(tǒng)的木船,戰(zhàn)時前往陽朔的游客自然是極少極少的。當(dāng)然,浮動于江面的竹筏隨時可見,漁民們駕馭著,他們心愛的魚鷹兀立一旁,隨時準備躍起攫魚,為主人效勞。主人則不慌不忙,悠然自得。
游七星巖必須過漓江。1938年的漓江與長江、湘江一樣,也還未曾建造大橋。在武漢、長沙和衡陽,未有大橋以前,兩岸的交通依靠輪渡,或木船或舢板,唯獨桂林的漓江江面,有一座便捷的浮橋。
這座傳統(tǒng)的浮橋,由數(shù)十條中型木船組成基礎(chǔ),以鐵鏈相連接,上面鋪著寬厚的木板,相當(dāng)平坦,不僅供人們步行過江,自行車、黃包車和人力貨車也都能通過,并且平穩(wěn)。到必要時際,浮橋的中段可以開啟,以便上游和下游的船筏穿過,然后重新合攏,仍起橋梁的作用。
我們,從姑丈和冷醫(yī)生起,到16歲的德明哥和12歲的我,都是初次踏上浮橋,都懷著好奇心和新鮮感,邊走邊觀賞腳下的江水輕輕拍擊船舷,潺潺南流。其水清澈無比,長江和湘江都不可同日而語,縱然江心的深度超過了五六公尺,也能一眼看見江底的大小鵝卵石,更不必說那些浮游于淺水層的魚兒們了。
此刻清晨剛過,浮橋上忙忙碌碌,行人稠密。出城往東者不少,東來進城者尤多,而以農(nóng)民為主。跟我們交臂的是一列農(nóng)婦隊伍,她們臉色黧黑,黑里透紅,頭裹靛青花巾,身穿土布單衫,腳系自編草鞋,一個個肩挑秋收下來的滿滿兩籮上白米。雖然時令已入冬,而她們的衣衫卻被汗水濕透了,但她們腰桿直挺,步履堅定,以任何重負都壓不垮的矯健姿態(tài)勇往直前,輕快地踩著浮橋的橋板,奔向漓江西岸水東門。
她們一行不下四五十位,排頭已然過江,排尾尚未上橋。而緊跟在她們后面的,則是二三十擔(dān)墨黑的木炭,也同樣重壓在婦女們的肩上,同樣地朝城區(qū)進發(fā)。——桂林農(nóng)村婦女之特別能干,特別能吃苦耐勞,顯然為她們的丈夫男子漢所不如。
我們由浮橋過了漓江,拾級而上二十多步來到東岸,沿著東鎮(zhèn)路走約里許,就抵達聞名遐邇的“花橋”了。
花橋橫跨小東江,是一座全長二十余丈,包括旱橋在內(nèi)有大小十二拱的古石橋。花橋建于明朝中葉,到我們此次游覽的1938年,已有四個多世紀的歷史了?;蛟O(shè)計別致,造型精美。在四個大拱位置的橋身中段,是畫棟雕梁的長廊,使她盡顯其古色古香之美而峭立于江水之上,使游人更樂于徘徊徜徉,流連忘返。
但由于長廊能夠遮陽避雨,就吸引了老鄉(xiāng)們前來設(shè)攤做生意。大清早,依傍著兩邊的橋欄,有米粉、餛飩、面條、粥、碗兒糕、柚子、柿子、馬蹄(荸薺),各種糖果小吃,以及香燭和錢紙,等等,并有專供游人游覽七星巖時照明用的松香棒,應(yīng)有盡有。然而,最多的卻是牛肉攤,新鮮牛肉和牛骨頭占了好幾張案板。攤主們一邊操刀,一邊用純粹的桂林話招徠顧客。不消說,這風(fēng)光綺麗的花橋,也是桂林郊區(qū)又一處西外街式的以食品為主的重要市場,買賣興隆,囂鬧繁華。
過了花橋,便靠近七星巖所在的“北斗七星”了。
北斗七星又稱七星山,因為它七峰相連,猶如天上的北斗七星一樣。這七座山峰各有自己的名稱,也各有自己的巖洞。位于天璣峰半山腰的七星巖,是所知桂林最大最奇的巖洞。
七星巖全長三華里多,有前后兩個洞口,內(nèi)里幽深非常,可容數(shù)萬人進入。前巖的洞口西北向,高約二丈,寬約四丈,外觀呈黃褐色,在相當(dāng)于門楣的高處,鐫刻著四四方方的三個大字“七星巖”。古樸莊肅,氣度不凡。
我們大小十多位逃難來的游客,先在外面的亭子內(nèi)歇息。天池姑丈派勵青和丁錫榮去洞口打聽情況,莊祖根也跟著?;貋碚f,那兒有兩撥人。一撥是做生意的老鄉(xiāng),他們除了賣香煙和糖果,主要是兜售松香棒。這松香棒比筷子長且粗,專供游客點燃照明,五毫桂幣可買兩捆,說是只消七八捆,便足夠全程照明之需了?!菚r,七星巖內(nèi)尚無照明,所以傳統(tǒng)的火把或松香棒,或馬燈或現(xiàn)代的手電筒,游客就必須選用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