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主流社會迥異的江湖社會
一、什么是社會?
中國古漢語中原有社會這個詞,最初指因為“社祭”(社為土地神)人們的臨時結合。到了宋代用以稱呼為了某個目的建立的組織,如《水滸傳》第二回端王(后來的宋徽宗)要高俅踢球,高俅說不敢,端王說:“這是齊云社,名為天下圓。但踢何傷?!边@個“齊云社”當時人們便稱之為“社會”,是蹴氣球(或名蹴鞠)愛好者的組織,因為是為了踢球建立的組織,所以加入者就泯滅世俗上人們身份的差別。明代中葉以后,秘密反政府的結社出現,人們也稱之為“秘密會社”或“秘密社會”。這是古漢語社會的含義。近代日人認為中國的社會與英語中的“Society”意義相近,遂以之互譯。英語中的“Society”和法語中“Societe”均源出于拉丁語“Socius”,意為“伙伴”??梢娪⒄Z原義所指比漢語更寬泛一些。
現代社會學上所說的社會是指人類個體構建而成的群體,他們占據一定的空間,可以互相溝通,因此有了彼此可以聽懂的語言或符號,有獨特的文化和風俗習慣,人與人之間已經有了分工。社會不能簡單地等同于群體。社會是人類相互有機聯系、互利合作形成的群體。
人類社會是生產發(fā)展與人類文明的產物,它有別于處于自然狀態(tài)的人群。自然狀態(tài)的人群大多情況下是偶遇,南來北往的人們偶然會合在一起。他們南北胡越,各自有各自的文化特征,各有各的目的,彼此各不相干。而社會的人們有大體上相近似的目的、價值取向和文化特征,因此社會成員之間互有認同,并有較密切的聯系,有的還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結構的組織。社會一般有生產、有分工、有交換。社會具有連續(xù)性、承繼性,對于前代的物質生產產品和精神生產產品自然而然產生繼承關系。社會是個活體,它有適應能力和自我調節(jié)能力,與外部世界和自然環(huán)境的協(xié)調是其能夠生存發(fā)展的關鍵。一旦這個社會缺少協(xié)調能力,日益僵化,那么它離壽終正寢的時日也就不遠了。
最大的社會就是立足于地球的人類社會。不過在古代,當地域把人們分割成為無數個封閉的體系的時候,人類社會只是一句空話,只有徹底實現全球化或遇到強大外星入侵力量才會有真正的一統(tǒng)的人類社會。
中國自實現“大一統(tǒng)”之后,仿佛一個國家就是一個社會,其實不然。不僅山川阻隔,各地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習俗和傳統(tǒng),而且小農經濟自然而然會產生地方割據勢力,嚴重的時候與朝廷分庭抗禮。這些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居住地區(qū)都可能形成獨立自在的小社會。在“大一統(tǒng)”觀念的支配和皇權專制統(tǒng)治下,天下一家、四海同風當然是統(tǒng)治者的最高企盼,因此,在本質上他們是不能容忍這些小社會存在的,實際上,又無可奈何。
然而對于由江湖人構成的江湖社會,統(tǒng)治者往往更不能容忍。原因有二,其一是前面說的那些小社會,往往由于地域關系遠離皇權專制的中心區(qū)域。對于這些遠方殊俗、天高皇帝遠的地方統(tǒng)治者鞭長莫及,而且小社會對于主流社會的中心地區(qū)傷害或影響也很小。而江湖則不同,江湖不是地域差別構成的,它是由于社會成員的構成的不同形成的(下面還要細說),而且江湖社會是寄生在主流社會上的,越是皇權專制的中心,可能江湖人越多。寄生者與宿主是須臾不可離的關系。其二,由于地域和風俗差別形成的小社會很少擴展,就在該地區(qū),自生自滅。江湖則不同,它與主流社會是寄生與宿主的關系,而且非常容易產生寄生與宿主顛倒的現象。因此,皇權專制制度下的統(tǒng)治者對于江湖是采取驅散或打壓態(tài)度的。不過在專制制度下江湖是作為隱性社會存在,要打壓則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的,況且主流社會中的許多邊緣人物多與江湖有或明或暗的勾結,也很難打掉。遇有社會動亂,江湖社會中的許多人往往會成為反叛者的領袖或骨干,成為改朝換代的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