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控制國際石油市場的石油美元體系
美元作為國際石油貿易計價和結算的主要貨幣,不僅是美國能源金融體系的基礎,也是美國能源戰(zhàn)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石油美元”(Petro-dollar)源于1974年美國和沙特達成的一項“不可動搖”的秘密協議,沙特同意把美元作為其石油貿易的唯一計價貨幣,隨后OPEC其他成員國紛紛以美元作為貿易結算的計價貨幣。中東產油國出售石油獲得美元后,要么從西方發(fā)達國家進口消費品,要么儲蓄起來轉而又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進行投資。這樣,不僅為石油進口國的經常賬戶逆差提供資金,而且增加了對外國金融資產的需求,提高資產價格,壓低石油進口國的債券收益率,有助于刺激石油進口國的經濟活力。因此,“石油美元”拯救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的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地位,通過這種實質上的“石油美元本位”,美國重新控制了國際貨幣體系,同時也為石油這種戰(zhàn)略商品注入了“金融屬性”,并由此控制了國際石油市場。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估計,石油出口國的真實石油收入在2005年就接近8000億美元,大大高于2002年的3300億美元。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估計,1998—2005年,OPEC國家因油價上漲帶來的額外的石油出口收益超過13000億美元。考慮到OPEC國家的邊際進口傾向僅有40%左右,本國金融系統(tǒng)又欠發(fā)達,國際資本市場上由此增加近萬億美元的資金,并帶來所謂的“流動性過剩”問題。而美元供給的過剩,直接導致了近年來國際石油市場原油價格的持續(xù)暴漲。
3.超越保障能源安全的多元化能源布局
冷戰(zhàn)結束以后,中東地區(qū)的安全局勢仍長期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而其他地區(qū)的油氣資源被不斷發(fā)現,所以在鞏固中東、北美地區(qū)的石油供應外,利用其政治、軍事、經濟上的優(yōu)勢,進行新興油氣產區(qū),爭奪油氣資源,控制油氣運輸管線和通道,實現供應來源多元化就成為美國海外能源政策最主要的內容。在北美地區(qū),即使在美國實施石油進口配額制的時候,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石油進口也是采取豁免政策的,而北美自由貿易區(qū)(NorthAmericanFreeTradeArea,NAFTA)成立后,在經濟一體化的基礎上,逐步實現能源市場一體化{《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中第606條款規(guī)定:各國不得對相互間的能源、石化產品的進出口在稅收和進出口管制上執(zhí)行高于本國國內貿易的標準,即享受國民待遇。}。在拉美地區(qū),20世紀90年代以來,拉美各國采取了一系列優(yōu)惠政策鼓勵外資投資能源領域,并逐步減少了政府管制。但拉美地區(qū)新興市場國家對能源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長,因此,美國除了擴大對委內瑞拉等主要石油出口國的投資外,還鼓勵巴西等國開發(fā)本國資源,滿足本國需求。在非洲地區(qū),尤其是位于幾內亞灣附近的尼日利亞、安哥拉、赤道幾內亞、加蓬、剛果(布)、科特迪瓦等國,雖然擁有豐富高質的石油資源(已探明的石油儲量至少占世界石油儲量的9%),但是該地區(qū)政治、社會局勢動蕩,存在腐敗、部族和宗教沖突等矛盾,使得石油公司的投資風險加大,也干擾了石油的穩(wěn)定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