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行善無所求,才能有功德

聽圣嚴(yán)法師說佛 作者:陳南


行善若不是真正心存喜舍,非但沒有功德,反增煩惱。

——圣嚴(yán)法師

佛教的布施,是一種崇高的道德意義:布施讓人接受和理解慷慨的真正意義。一個人如果想獲得心靈上的進(jìn)長,就必須無我地布施;如果他有強烈的回報欲望,就無法生起正念,導(dǎo)致他更加的貪婪。一個人應(yīng)該經(jīng)常伸出援手,協(xié)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令他們獲得利益,令他們快樂。

一個青年平時很喜歡幫助別人,一次,他遇到了自己無法解決的困難,于是就求助那些他曾經(jīng)幫助過的朋友。但是他的朋友們卻對他的困難置之不理。于是他心里感到憤憤不平,他生氣地說:“這些家伙真是忘恩負(fù)義,沒有人情味!我以后再也不要跟他們做朋友?!?/p>

他怎么也想不通,為什么平時他幫助過的那些人在關(guān)鍵時候卻沒有幫助他,于是他就去找圣嚴(yán)法師傾訴。圣嚴(yán)法師聽了青年人的抱怨后,微笑著對他說道:“行善若不是真正心存喜舍,非但沒有功德,反增煩惱。”

青年人聽了以后更加不解地問道:“為什么這樣說呢?”

圣嚴(yán)法師道:“首先,你沒有看清楚一些人的本質(zhì),那些沒有感恩之心的人,不值得我們?nèi)椭?,然而你卻不分黑白就付出自己的精力。其次,你在幫助別人的同時,卻沒有能夠影響到他人也同樣懷有感恩之心,你幫助別人讓別人感覺理所當(dāng)然,那么別人也就理所當(dāng)然地接受你的幫助。最后,你在幫助他人的時候也許過于功利,你并沒有以一顆平常心對待,而是覺得自己在行善,優(yōu)于別人。你應(yīng)該想自己只是做了一點力所能及的小事。相比你而言,有人可能比你更富有愛心?!鼻嗄耆寺犃艘院箢D有所悟。

圣嚴(yán)法師還對這個青年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佛托著缽出來化緣,遇到兩個小孩在路上玩沙子。他們看見佛,就站起來非常恭敬地行禮,其中一個孩子抓起一把沙子放在佛的缽盂里,說:“我用這個供養(yǎng)你!”

佛說:“善哉!善哉!”

另外一個孩子也抓起一把沙子放在佛的缽盂里。佛就預(yù)言,若干年后,他們將一個是英明的帝王,一個是賢明的宰相。

果然,多年以后,一個孩子當(dāng)了國王,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阿育王;另一個就是他的宰相。

阿育王的一把沙子就得到了這么大的回報,很多人向寺廟里捐金捐銀,什么好處也沒見到。原因無他,越有所求越得不到。

《金剛經(jīng)》中記載:真正的布施,沒有布施的我,沒有布施的人,也沒有布施的東西。既然沒有布施者、接受者和布施的東西,就不應(yīng)該去衡量“到底我這個布施出去,能夠得到多少好處?”

在生活中有很多幫助別人的機會,不要吝嗇,要用無私的心去幫助別人,不求回報,或許在你困難的時候,你就會得到別人的幫助。

當(dāng)一個人在布施時,不僅僅是“身”的行動,“心”和“意”也一起行動,因此帶來的是真正的快樂??犊筒际⑹挂粋€人獲得提升。一個慷慨的人,以慈悲心對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他就是在布施。當(dāng)一個人在布施時,生起的慈悲和善心,足夠控制自己的自私和貪著。

其實,在佛陀覺悟前的許多世中,不但布施部分身體,有時連生命也布施出去,這顯現(xiàn)了佛陀的慷慨和慈悲。而人類布施的東西太多了,對饑餓者施予食物,對貧困者施予金錢、衣物、知識、技術(shù)、時間、精力,一切能利益他人的,都可以布施??梢詫P牡鸟雎牶妥85呐笥眩豢梢圆粴⑸?,同時對那些生命垂危的眾生伸出援手;可以將身體的部分器官施予那些有需要者,如血液、眼角膜、腎臟等器官;有些人甚至以自己的生命作為布施。

在圣嚴(yán)法師看來,當(dāng)一個人以純凈的心接受佛法、實踐真理,就不再有所改變;他的“心”與“意”獲得無比的幸福、寧靜和歡愉。實踐佛法,令殘酷者生起慈悲心,令貪婪者變成慷慨,令嗔恚者懂得寬恕,令愚癡者獲得智慧。實踐佛法不僅于今世獲得幸福,在證悟涅槃后,將獲得更大的幸福。

我們應(yīng)該沒有任何私心地幫助別人,把所有的一切都能施舍出去。只有發(fā)自內(nèi)心真誠地幫助別人,才更容易贏得他人的尊敬,也更容易獲得意外的回報。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