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亞萍所在的語言班一共有9個同學,教室不大,9張課桌椅向著黑板,擺成半圓形。國內上課的經(jīng)驗在這兒全被推翻---課堂上沒什么紀律,講解方式也很隨意,老師一邊講課,同學們一邊七嘴八舌地搶著回答問題。起初一兩個月之內,鄧亞萍上課總感覺身處云山霧罩中,根本聽不懂老師在上面講什么。好強的鄧亞萍怎么甘落人后,她頑強地投入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鄧亞萍終于找到了學習語言的訣竅。"我覺得我的抽象思維很好,喜歡根據(jù)一個單詞去猜它的意思和寫法,那些單詞總能讓我浮想聯(lián)翩,所以,我?guī)缀醪槐硢卧~,聽幾次就記住了"。鄧亞萍與通常國內學生學習英語"看---寫---聽---說"的學法不同,她的"鄧式英語學習法"是"聽---說---看---寫"。
當時鄧亞萍還沒有退役,她向國家乒乓球隊申請3個月的假期并獲得同意。可是,還沒有等鄧亞萍真正適應異國求學生活,3個月已經(jīng)到了,經(jīng)過國家隊的批準,她在英國又多待了2個月。當年8月底,鄧亞萍回到北京,準備在國家隊恢復訓練3個月后參加年底在泰國舉行的亞運會。那時候,王楠、李菊、楊影的水平和狀態(tài)都已經(jīng)非常不錯,于是從9月份起,鄧亞萍開始把精力完全投入到學業(yè)中。正處于自己運動生涯巔峰的鄧亞萍正式宣布退出體壇,這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連國際乒聯(lián)的一些官員都對此感到非常吃驚,有行內人士推測,即使鄧亞萍以后1年只打1次國際比賽,她仍能將世界第一的排名保持10年。
當年秋天,鄧亞萍返回清華繼續(xù)學習。幾個月的出國學習,使鄧亞萍的英語上了一個小臺階。下半年,英國諾丁漢大學校長來華訪問,見到了鄧亞萍,并邀請她去諾校進行為期兩年的語言學習。2001年年初,鄧亞萍回國,補足所缺的課程,并進行畢業(yè)論文《國球的歷史及發(fā)展》的撰寫?;氐角迦A時,鄧亞萍已擔任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的形象大使,由于清華大學的畢業(yè)典禮與莫斯科申奧會議時間沖突,清華特意在6月29日為鄧亞萍安排了單獨的畢業(yè)儀式。在申奧前戴上了"學士帽",也了了鄧亞萍的一個心愿。
學習使鄧亞萍感到了來自賽場外的充實和自信。過了語言關以后,鄧亞萍發(fā)現(xiàn)除了語言之外,更需要用思想去吸引人、打動人。2001年9月,鄧亞萍回到諾丁漢大學攻讀中國當代研究專業(yè)文學碩士學位。"原本更喜歡劍橋,那里風景可人,令我心醉。可我還是投奔了諾丁漢大學,因為諾丁漢大學有全英國最棒的外語系。"在諾丁漢大學,鄧亞萍每次接到參加國際體育界的會議通知之前,她的老師都會幫助她準備發(fā)言材料,糾正她的語音語調和演講的方式方法。另外學校還專門為鄧亞萍開了一門課,教她如何用英語進行采訪。上課的過程中,鄧亞萍總是抓住一切機會搶著發(fā)言,連老師都開玩笑說從她學習的勁頭可以看得出她是一個世界冠軍。
在諾丁漢大學,鄧亞萍選擇研究中國婦女體育這一課題,這個研究方向相當冷門,圖書館里也不容易找到相關材料。每個周末,鄧亞萍都要開車幾個小時到別的圖書館和大學里去找。這些對中國女運動員的研究材料大部分是外國人寫的,鄧亞萍在閱讀過程中發(fā)現(xiàn)這些外國人并沒有真正了解中國女運動員的生活和成長經(jīng)歷,認為他們的研究并不到位。她希望能夠從自己開始,有人真正關注中國婦女和中國女運動員的研究。她也希望通過在國外學習、工作中可以盡量避免由于東西方文化差異而引起的誤會,以便更好地介紹中國,讓世界了解中國。
最后,鄧亞萍確定以自己熟悉的中國女子乒乓球隊為案例來撰寫論文。為此,她多次回到國內,走訪國家乒乓球界的多名教練和運動員,最后寫出了一本長達4萬字的學術論文《從小腳女人到奧運冠軍---中國體育為何陰盛陽衰》,以翔實生動的材料和清晰有力的論點論述了中國婦女及中國婦女體育的巨大發(fā)展和變化。1年后,鄧亞萍站在答辯場上,面對嚴格的考官,用英語宣讀了自己的論文。臨場考官對鄧亞萍的論文給出一致結論:無條件一次通過!2002年12月22日,鄧亞萍如愿獲得碩士學位。
2003年初,鄧亞萍回到北京加盟2008年奧組委,在市場開發(fā)部任職,這個部門主要負責國內外大公司接洽為北京奧運會爭取資金贊助。鄧亞萍在市場開發(fā)部下屬的國內贊助商處工作,這也是她退役后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全職再就業(yè)。幾乎同時,她收到了英國劍橋大學博士研究生的錄取通知書。她在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選擇的研究方向是"奧運會和體育對中國社會的整體影響"。進入劍橋后的鄧亞萍開始研究奧林匹克品牌,她認識到,奧運經(jīng)濟從上世紀80年代以后才逐漸火爆起來,如今各國爭辦奧運會,更是為奧運會帶來的巨大商機作了一個清晰的注腳。鄧亞萍在劍橋的導師彼德·紐倫是一位世界著名經(jīng)濟學家,他認為鄧亞萍回國不僅能為祖國服務,也能為論文收集第一手珍貴材料,因此特批鄧亞萍回國邊工作,邊學習。鄧亞萍白天在北京奧組委上班,作為奧組委的專家,她必須全力投入做好市場開發(fā)有關工作。下班后她又全力投入到博士生的學習當中。
2004年的春節(jié)假期,為了完成博士生論文中的一部分,鄧亞萍放棄了與親人的團聚,沒下過一次樓,每天吃速凍餃子,在家寫了20多天。寫稿誘發(fā)了她的頸椎病,頭不能動,她就用一種固定的姿勢堅持查閱資料和寫作。每個學期導師都會給鄧亞萍布置具體的方向以及閱讀書目。鄧亞萍也要定期用電子郵件向導師匯報學習進展和心得,并且還需要趕到劍橋大學將研究成果交導師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