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一種歷史悠久的貨幣(6)

白銀投資必勝術 作者:紀永英


在購買了一大堆吃喝用品之外,吳用還幫阮小二還了多年的陳賬,一兩銀子的購買力由此可見一斑。

《水滸傳》中描寫的故事雖然發(fā)生在宋朝,成書卻是在明朝,其實是在以明朝人的思維寫宋朝發(fā)生的事情,其中肯定帶有濃郁的明朝特色。

到了清朝,白銀更是登堂入室,成為最普遍的交換貨幣。人們在描述清朝大貪官和珅憑借貪污之手段,擁有富可敵國的財富時,就以“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來形容。

嘉慶年間,和珅被抄家。據(jù)清朝著名外交家薛福成所著《庸庵全集》記載,當時被抄出的家產,折合起來,價值11億兩白銀。

當時,清廷每年的國庫收入才不過7000萬兩。和珅的家底,抵得上國庫16年的全部收入。和珅死后,他的家產全部被收入皇宮,民間開始流傳一句諺語:“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清朝,白銀的價值更高,比現(xiàn)在要高得多。按照經濟學家張五常以及其他一些學者的觀點,當時黃金與白銀的兌換比率為1∶8,即1兩黃金可以換8兩白銀。這個比率,不僅比現(xiàn)在的1∶40要高得多,比傳統(tǒng)的1∶16也高出一倍。

白銀,見證了中國社會發(fā)展的一段關鍵時期,它不僅親身參與了中國式經濟的發(fā)展歷程,還見證了在殖民列強的欺凌下,中國遭遇的種種苦難。

道光二十年(1840),英國侵略者向清朝發(fā)動了一次由鴉片走私引發(fā)的侵略戰(zhàn)爭,史稱鴉片戰(zhàn)爭。自道光二十二年(1842)鴉片戰(zhàn)爭失敗開始,弱勢的清政府就只能通過向列強割地賠款而茍且偷生,而每一次賠款,都造成海量白銀外流。

早在鴉片戰(zhàn)爭之前,因為進口鴉片,清朝每年的白銀外流量就在一千萬兩以上。以后每次的戰(zhàn)敗賠款,白銀的外流量更是讓人觸目驚心:1842年鴉片戰(zhàn)爭失敗后簽訂的《南京條約》中,赫然寫著“賠款白銀2 100萬兩”;1898年中日《馬關條約》簽署后,清政府賠款白銀2億兩;1901年《辛丑條約》簽署后,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

一個銀本位制的國家流失如此眾多的白銀,對國家經濟發(fā)展的打擊可想而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