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震后的一堂課

滋潤教師心靈的情感美文 作者:張在軍


艾美麗

我選修了于丹的古典詩詞賞析課,在汶川地震的第三天,我趕過去上課。教室里依然像往昔一樣,擠滿了人。有白發(fā)蒼蒼的老人,也有眼神清澈的孩子,甚至,還有一個微微智障的男孩。

鈴聲響后,大家卻是等了許久,始終不見講臺上的于丹開口說話。詫異之時,她終于抬起頭來,很慢很慢地說:“上課之前,一直有學生問我,在臨近學期末的這節(jié)課上,是否,該講一講考試的類型,而我想說的是,考試,真的不是那么重要。如果你們看一看那些瞬間便被壓在樓下的孩子,看一看那些此刻缺衣少食的災民,看一看那一雙雙無助惶恐的眼睛,你們怎么還能夠在這里苦心琢磨,我是否會出多么刁鉆古怪的題目,難為你們?難道我們當下的大學教育,就從來沒有給過你們,在災難來臨時,應有的悲憫之心么……”

她的聲音,到這里,終于成了無法控制的哭泣。許久以來,我對被媒體報道下光環(huán)閃耀的于丹,對她用心靈小品解讀的《論語》,并沒有生出多少的感動,可是此刻,看到臺上泣不成聲、毫無掩飾的她,我的淚水,竟是忍不住,嘩嘩流淌下來。地震后的幾天里,我依然四處聽課,卻沒有幾個老師,在課上,肯浪費哪怕一分鐘的時間,來講講那些在震區(qū)生死未卜的災民。生活在陽光下的大學生們,照例散步游玩,發(fā)可樂的段子;而我們的老師,亦按部就班地講自己的課;似乎,災難不過是科幻電影里的一個鏡頭,倏忽閃過,短暫的心靈震顫之后,并不會給幸福之中的我們,留下任何肉體和精神上的傷痕。

曾有知名的電視臺,在震后約于丹做一期節(jié)目,讓她以人文學者的情懷,解讀地震中那一幅幅或殘酷或感人或溫情的畫面,她斷然拒絕。她說:

“如果你們能夠去災區(qū)做現(xiàn)場直播,我義無反顧地跟隨,可是,這個時候,我們卻坐在舒適的演播室里,告訴人民如何穩(wěn)定情緒,如何進行自救,如何災后重建,難道不是一件滑稽可笑的事么?有幾個災民此時會看電視?他們都在等著自己的孩子生還的消息,等著救援的食品和衣服,而這樣的時候,你們卻讓我在這里坐而論道,對著那一幅幅痛心的照片,指點評論!”

一向神采飛揚的于丹,在那堂課上,明顯得神情黯然,再無昔日的妙語連珠,甚至,幾次思路中斷。而教室中間幾個大一的男女生,也因此,轉移視線,小聲地說話,嬉笑,又用紙條,傳寫著什么。涵養(yǎng)很好、極少在課上發(fā)作的于丹,終于忍不住,發(fā)了脾氣,讓五個說笑的學生,站起來,痛心地問道: “我很想問問你們,究竟是什么事情,讓你們如此興奮?難道,今天,真的是一個值得開心的日子么?!難道北京安然無恙,沒有地震,就是一件可以讓你們載笑載言的事么?!”

那堂課結束的時候,幾個受批的學生,像是什么也沒有發(fā)生過一樣,照例說笑著跟同學輕松地走出教室,而我,走在這群插著耳麥,聽著搖滾,漫不經(jīng)心的學生們中間,走在北京明朗的天空下,走在什么都沒有改變過的校園里,突然間明白,于丹所說的大學教育,最應該給予我們的,不是知識,不是學歷,不是證書,不是光環(huán),而是一顆滿懷了悲憫的心。

而一種悲憫的情懷,會讓一個人的神態(tài),不管是在幸福之中,還是面臨突然襲來的災難,都能夠綻放出素樸柔韌、從容不迫的動人光澤。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