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千頭毛驢還是驢,一匹千里馬但是馬

觀念定成?。簺Q定你成敗與命運的16堂課 作者:張守富


——三個臭皮匠抵不了一個諸葛亮

人們常說,“三個臭皮匠,能抵一個諸葛亮”。這一在中國流傳了許久的大眾語錄,雖然在不同社會環(huán)境和歷史條件下,尤其是在缺乏人才和能人背景下,對于鼓勵人們開動腦筋、集思廣益和發(fā)揚民主諸方面,它曾起過引發(fā)人才觀念之作用。如在戰(zhàn)爭年代和新中國成立后的長時間內,我軍基層作戰(zhàn)部隊和工商企業(yè)等單位,領導人常用開基層干部、戰(zhàn)士、工人等參加的“諸葛亮會”,代替自己的運籌和獨立思考,并簡單地依靠所謂來自基層及群眾的智慧。用“臭皮匠”觀念取代領導人的創(chuàng)造。

我之見“三個臭皮匠,難抵一個諸葛亮”。理由有三:一是臭皮匠與諸葛亮根本不是一類人,一個是皮匠,一個是軍師。前者充其量是從事技術含量較低的熟皮子、做皮件、修皮貨的手工勞動者;后者則是研究天下發(fā)展趨勢、謀劃政治軍事戰(zhàn)略、熟知天文地理、指揮千軍萬馬、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治世奇才和軍事指揮家。用現(xiàn)代語言講,二者的社會職業(yè)不同。明顯不具備可比性。其次臭皮匠與諸葛亮也完全不是一個層次的人。前者是處于社會最低層、靠雙手勞動謀生養(yǎng)家的人,從事的行當既苦又累。后者自從被人從茅屋陋室請出來后,就一直憑借豐富的閱歷、超人的智慧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魏蜀吳三國爭斗中獨樹一幟,建立偉業(yè),被后人當成“智慧”的化身,成為傳頌至今的歷史名人。再是,二者對社會的貢獻更是天壤之別。皮匠的作用主要是方便了人們的穿用需求和日常生活;諸葛亮的貢獻無論是對當時社會歷史進程和發(fā)展,還是對后人精神層面的啟迪,其作用都是皮匠和常人所難以比擬的。總之,臭皮匠與諸葛亮之間是不能用數(shù)量多少來相比相抵的。不要說是三個臭皮匠能抵一個諸葛亮,即使三十個、三百個、三千個臭皮匠,也難抵一個諸葛亮。一千頭毛驢還是驢,一匹千里馬但是馬。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便是此般道理。

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其實就是人才的競爭。

哪個國家的創(chuàng)新型高層次人才越多,這個國家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就會越快。我國正是因為有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玉米雜交專家李登海、核彈之父錢學森、導彈之父錢三強,數(shù)學家華羅庚等一批世界頂尖的科學家,才能在這些領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但從整體而言,目前我國高質量的知識儲備和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嚴重缺乏,整體技術水平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20 年或更長,勞動生產率只相當于美國的十二分之一;人均受教育年限比世界平均水平少3 年;科學家和工程師僅占到全國總人口的1‰;而改革開放后,我國出國留學的五十多萬人當中,學成回國工作的還不到三分之一;科技進步對經(jīng)濟增長的貢獻率遠遠低于發(fā)達國家60% ~ 70% 的平均水平。人才結構方面的突出問題是:初中級人才多,高層次人才少;繼承型人才多,創(chuàng)新型人才少。據(jù)2000 年國家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我國25 歲~ 64 歲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過9.97 年,僅相當于美國100 年前國民整體教育水平,比韓國還低4 年。我國人才資源僅占到人力資源總量的5.7% 左右,而高層次人才僅占到人才資源總量的5.5% 左右。即使是現(xiàn)有的國內高層次人才資源中,能夠把握世界科學前沿、做出重大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的尖子人才也非常匱乏。鑒于此情況,國家堅持以鄧小平科技教育思想為指導,先是于1995 年提出并開始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把科技和教育擺上了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地位,逐步實現(xiàn)了將經(jīng)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造就了一大批懂科技、有文化、會管理的復合型人才,促進了經(jīng)濟社會的大發(fā)展。進入21 世紀之后,首先在國家“十五”計劃中專章提出了“實施人才戰(zhàn)略,壯大人才隊伍”的任務,又于2003 年召開了全國人才工作會議,頒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提出并確立了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必須實施人才強國戰(zhàn)略。成為國家在新世紀新階段著力實施人才強國戰(zhàn)略的宣言書,標志著中國人才工作進入了全面展開、整體推進的新階段。

從這一戰(zhàn)略實施近7 年的情況分析,不斷更新人才觀念依然需要做出相當大的努力。一是要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思想觀念,充分認識對人才培養(yǎng)的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對人才資源的浪費是最大的浪費;堅持用科學發(fā)展觀“以人為本”的思想育人才、用人才、引人才、保護人才,創(chuàng)造人才成長和發(fā)展的良好環(huán)境,讓所有人才都能施展才華,勇于創(chuàng)新,為國出力。二是要克服重使用輕培養(yǎng)、求全責備、論資排輩、部門利益等狹隘觀念的束縛,在實踐中廣納賢才,知人善任。要明了,即使是當年的諸葛亮,也同樣既有幫助周瑜火燒赤壁、打敗曹操的光輝戰(zhàn)例,也有錯用馬謖、痛失街亭的尷尬紀錄;既有七擒孟獲的得意之作,也有六出祁山的功敗垂成;既創(chuàng)造過木牛流馬那種在當時屬于高科技的運輸工具,又未能勸阻劉禪驕奢淫逸、自毀江山的庸才行徑,成了不太合格的相父。人才是人不是神,絕對不能求全責備,以一時成敗論英雄,而始終都要以求賢若渴的心態(tài)對待各種人才。再是對優(yōu)秀人才要“拴心留人”。在制度保障、報酬待遇、人才流動等方面,既要更新觀念,又要制定相關法律政策和機制,造就更多的當代“諸葛亮”,確保他們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正其時!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