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不喜歡的事情也要做(1)

打造孩子大未來 作者:(日)多湖輝


人的大腦有“人腦”和“動物腦”之分,當人們放任自己的惰性時,就會讓“動物腦”統(tǒng)治我們的行動。當孩子出現(xiàn)這種惰性時,父母千萬不能放任,而應該積極指導孩子,即使再不情愿,該做的事情還是要盡力去完成。

人們在很多時候都會遇到這種狀況:即便是自己非常討厭的事情,但卻又不得不勉強自己去做,孩子也是一樣。但是有些父母在孩子們遇到不得不做的討厭的事情時,卻會采取放任不加管教的方法。例如,對于一些孩子來說,去學校上學或者進行學習都是很不喜歡的事情,這樣孩子就會排斥,然而他們的父母竟然對于孩子們的這種排斥想法欣然認可,這些父母會認可的原因竟然是:“既然是孩子自己不想去學校或者進行學習,那就沒辦法去強迫他們了,畢竟孩子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這類父母的教育方法存在很大的問題,用這種放任的方法教育孩子的話,等孩子對學習的排斥感漸漸發(fā)展成為厭學的時候就為時已晚了。還有一些父母對于孩子放任不管,這種包庇態(tài)度讓人難以理解。例如,有些孩子自由散漫,認為上課的時候不認真聽課,隨意站起來是自由,隨意在教室走動也是自由。而這些孩子的父母不但不教育孩子改正這些錯誤的行為做法,反而讓孩子對于老師的批評教育不必太過在意。其實從這些事情看來,不僅僅是孩子不懂,連父母也不懂什么是自由的真正含義,其實孩子的這些錯誤做法根本就不是其父母所謂的自由,只不過是不顧及他人感受的任性而已。

總的來說,對于必須要做的事情如果僅僅因為自己不想做就不去做的話,那么就會發(fā)展成為即使不遵守社會規(guī)則、禮儀道德規(guī)范,也覺得無所謂的地步。例如,在生活中,必須要先有駕照才能被允許開車上路,但如果是因為自己不想去學車就開車上路的話,不難想象,這種行為就很可能會釀成重大事故。其實像這種任性的生活方式會給周圍人帶來很多麻煩,即便是對于自己來說最終也沒有什么好處。在現(xiàn)代社會中,無論是哪個國家或者哪種社會制度,都有自己的一套規(guī)則和禮儀,比如不能亂扔垃圾等等。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就應該把這樣的社會規(guī)則和禮儀灌輸給孩子,使孩子們能及早認識到并能遵守,從而使孩子能夠在社會上更好更自由地發(fā)揮自己的實力,并且贏得周圍人的認可,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就會成為有教養(yǎng)的孩子。其實,社會是有一定規(guī)章制度的,在遵守社會規(guī)則的基礎上,可以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情并自由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在這個過程之中就體現(xiàn)出了自由的真正含義。反過來說,沒有教養(yǎng)的孩子就如同無管教的動物一樣,不遵守社會規(guī)則,只是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絲毫不理會周圍人的態(tài)度,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后一定不會有出息。

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人的大腦,也會有相似的結論。人的大腦分成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分擔不同的工作職能來合作運轉。具體如下:第一部分是腦干,負責控制生物維持生命所必需的呼吸、體溫、血液循環(huán)等。第二部分是大腦邊緣系統(tǒng),負責食欲、睡覺、性欲等生物共通的欲求。第三部分是大腦新皮層,負責管理學習、交朋友、引起興趣、發(fā)明創(chuàng)造等人類特有的行為。這三部分構成了人的大腦。特別是位于最上層的管理人類特有行為的大腦新皮層被稱為“人腦”。與此相對應,控制食欲、性欲等欲求的大腦邊緣系統(tǒng)就被稱為“動物腦”。

具體來說,比如學習功課,掌握禮節(jié),積極挑戰(zhàn)新事物,這些都是人腦的使命。如果只因為討厭而不去做這些事情的話,最終就會造成人腦沒有發(fā)揮其真正的作用,結果就只剩下動物腦在工作(腦干是只要活著就一直工作的腦)。遵循欲望,任意妄為的生存方式是依賴動物腦的生存方式,所以說成是動物式生存方式也不為過。大家可以分析總結下,究竟是像餓著肚子的動物似的見到食物就撲上去的生存方式好呢,還是作為人,好好地遵守禮節(jié),掌握融入愉快生活的智慧這樣的生存方式好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