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中國墓葬文化(1)

古墓賊影 作者:滄海滿月


不知從何時起,盜墓之風盛行。但可以肯定的是,盜墓的緣起,是因為有墓可盜,并且可以從中獲取巨大的利益。也就是說,盜墓是因為厚葬的興起。厚葬之風越濃,盜墓活動越發(fā)猖獗。盜墓活動并非簡單的掘人祖墳,撬開棺材,它也有相當?shù)囊?guī)矩與技術要求。比如,如何選擇大型墓地,如何確定墓內有豐厚的陪葬品,這些都是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識的。

一般情況下,盜墓者盜掘陵墓,主要是為了獲得墓葬中的陪葬品,也有一些盜墓者是為了竊取墓葬中的墓材,有些人是為了進行政治打擊、壓迫等等,不一而足。雖然歷朝歷代都對盜墓者進行嚴厲的打擊、制裁,但盜墓活動仍然是屢禁不止,其原因何在,也許盜墓人群口口相傳的這句話比較能回答這個問題:“要致富,去盜墓?!北I墓能取得巨大的利益,墓葬中的陪葬品引誘著一撥又一撥人甘冒風險,奔向墓地……

■ 墓葬何時到人間

墓葬俗稱山墳,古墓葬是指現(xiàn)代以前的墓葬。古代葬俗因時代、地方的不同而有差異,有土葬、火葬、水葬等。常見的多是土葬。

古代文獻中對“墓”這個字的解釋與“沒”字相同,即埋在地下就沒有了。遠古時代,人死了只是在地下隨便挖一個坑掩埋而已,有的甚至不加掩埋,那時沒有墓葬這個概念。正如恩格斯所說:“在遠古時代,人們還完全不知道身體的構造,并且受夢中景象的影響,于是就產生了一種觀念,他們的思維感覺不是他們身體的活動,而是一種獨特的,寓于身體之中而在人死之時就離開身體的靈魂的活動?!庇纱吮惝a生了“靈魂不死”的觀念,而古人認為人的肉體死亡了,但他們的靈魂仍然活著,是到另一個世界去了,而且還會回到人間來降福禍。

“墓”作為放置尸體的固定設施,是隨著人類文化的進步而發(fā)生的,并隨時代發(fā)展而不斷變化。最初的時候,對尸體的處理非常簡單?!吨芤住は缔o下》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shù)”。即用柴草裹尸,棄置荒野了事,并不挖墓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后人對死者的崇拜和信仰,人們對逝去的人除了存有感情上的懷念之外,還希望他們能到另一個世界去過美好的生活,并對本族、本家的后人加以保護和庇護。死者雖然離開了人間,但他們的靈魂也應該有一個安居之所,他生前使用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和他喜歡的裝飾品也應該帶到另一個世界去享用,氏族成員、妻子兒女死后也要到另一個世界去同他歡聚。這個死者靈魂的安居之所、親人死后同他團聚的地方,就發(fā)展變化為墓葬或墓葬群。

在舊石器時代,由于人類經常利用天然洞穴作為住所,故也常利用天然的洞穴或巖棚作為墓地以安置尸體,如山頂洞人的墓就與住所處于同一洞穴之中。但這樣也只是將死者的墓穴挖得更大一些,隨葬的物品更多一些,埋葬死者的方式更隆重一些而已,因為當時還沒有產生把死者的墓穴作為永遠祭祀地點的意圖,所以,地面上也就沒有留下什么特殊標志。

進入新石器時代之后,由于生產力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便開始有意識地營造各種形式的墓,墓葬及埋葬習俗更加流行且形式多樣,而且明顯具有制度化的特點。

這種挖坑掩埋死者的方式,在目前發(fā)現(xiàn)的夏、商、周代遺址中已得到證實。如河南安陽的殷墟,商代在這里建都達300年之久,現(xiàn)已發(fā)掘出商王墓11座,而墓的地面上就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特別的標志。這種埋葬死者的方式,經過了夏代、商代,一直到周代的春秋時期,延續(xù)了幾千年。

中國所發(fā)掘的3 000余座母系氏族公社墓葬表明,史前時代的葬俗因時代、地域、文化的不同而在墓形、葬式、葬具等方面顯示出不同的特色。盡管如此,史前時代各文化共同體一般都是以氏族制度為基礎的,因此在埋葬制度方面往往也存在著一些符合氏族制度的共同原則。在新石器時期,人們掘坑埋尸已成為黃河流域最普遍的葬法,出現(xiàn)了氏族公共墓地,有單人葬、多人葬、二次葬等葬式。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還出現(xiàn)了成人與嬰幼兒分葬及等級埋葬制度。到原始社會末期土坑式墓葬從黃河流域發(fā)展到長江流域、東南沿海、東北地區(qū),出現(xiàn)了男女合葬,男子仰面直身和女子側體屈身表明父系氏族的社會結構特征,墓坑也更加規(guī)整,通過墓葬規(guī)模大小、葬具的有無或質量以及隨葬品多寡優(yōu)劣等來體現(xiàn)身份等級的差異更加明顯。如龍山時代,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在氏族公共墓地原則普遍存在的同時,因等級差異而存在的不同等級分葬現(xiàn)象更顯突出,甚至還因聚落的等級差異出現(xiàn)了不同規(guī)格的貴族墓地,其中以良渚文化的情況最為清楚。反山和瑤山遺址都是良渚貴族墓地,但反山墓地的規(guī)格明顯高于瑤山墓地。另外,還有不少規(guī)格低于瑤山的良渚貴族墓地。中原地區(qū)陶寺墓地也存在不同等級分葬現(xiàn)象,墓葬規(guī)格可分為三類七八個等級。

古代墓葬有各種形式,分別代表不同的身份和地位,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亞”字型墓是最高級別的,是古代天子和皇帝的墓葬;“甲”字型墓是大臣級的墓葬。

在原始社會早期,墓穴形式很簡單,只在地下挖一土坑,墓坑一般較小,只能容納尸體,無棺槨,尸體也無特殊東西包裹。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在大汶口文化后期,少數(shù)墓坑面積很大,坑內沿四壁用天然木材壘筑,上部用天然木材鋪蓋。隨著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墓室結構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

第一種,木槨地宮。進入階級社會后,墓葬制度中存在著嚴格的階級和等級的差別,統(tǒng)治階級陵墓有著十分宏大的規(guī)模。河南安陽侯家莊的一座商代亞字形墓,墓室面積約330平方米,加上墓道,總面積達1 800平方米。

王和各級貴族的墓,都用木材筑成槨室。槨是盛放棺木的“宮室”,即棺外的套棺,將砍伐整齊的大木枋子或厚板用榫卯構成一個扁平的大套箱,下有底盤,上有大蓋;在槨內分成數(shù)格,正中放棺,兩旁和上下圍繞著幾個方格,稱之為廂,分別安放隨葬品。如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發(fā)現(xiàn)的西漢墓棺槨形式墓葬——轪侯利蒼妻墓即屬此類。棺中女尸完好如初,廂內隨葬品有漆器、帛書、綿繡、樂器、竹簡、木俑、農畜產品、中草藥、印件等1 000余件。

到了西漢時期,棺槨的用料及規(guī)格發(fā)揮到了極致。這就是黃腸題湊的出現(xiàn)。

所謂“黃腸”指堆壘在棺槨外的黃心柏木枋,“題湊”指木枋的頭一律向內排列。黃腸題湊指西漢帝王陵寢槨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壘成的框形結構?!包S腸題湊”一名最初見于《漢書·霍光傳》,根據(jù)漢代禮制,黃腸題湊與玉衣、梓宮、便房、外藏槨同屬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經朝廷特賜,個別勛臣貴戚也可使用。

黃腸題湊是木槨玄宮的發(fā)展,其規(guī)模、復雜程度為木槨地宮高峰。題湊這種槨室的構筑形式,榫(sǔn)卯結構前身,方木交叉構筑,榫頭后無現(xiàn)實建筑意義,成為禮儀象征,即為“題”,“湊”為構筑形式。至漢時,榫頭已脫離槨木,在槨室周圍堆放,成為“題湊”,若從內側看,四壁都只見枋木的端頭。根據(jù)文獻記載,這種葬制至遲在戰(zhàn)國時已經出現(xiàn),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黃腸題湊是鳳翔秦雍城秦景公1號大墓出土,此外還發(fā)現(xiàn)西漢早期、中期、晚期的黃腸題湊。其中西漢中期的北京大葆臺漢墓1號墓,是用15 880根黃心柏木椽疊壘成的宏大題湊,高達3米,直抵墓室頂部,其內設有回廊及前后室,為黃腸題湊的成熟形式。

第二種,磚石地宮。從漢代開始,普遍采用磚石筑墓室,木槨墓室逐漸被取代。這是中國古代墓葬制度的一次劃時代的大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從西漢中期才開始的,然后普及到各地。西漢中期,中原一帶流行空心磚墓;西漢晚期開始出現(xiàn)石室墓,墓室中雕刻著畫像,故稱“畫像石墓”。墓室的結構和布局,也是仿照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住宅。從漢到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磚石砌筑的墓室和地宮一直在不斷發(fā)展。

第三種,土洞地宮。在北方黃土富集地區(qū),利用土層厚,粘性強,質地均一和降水少的特點,開鑿成土洞土宮,壁面有精美雕刻和壁畫。如西安乾陵的陪葬墓,永秦公主、章懷太子和懿德太子墓,唐僖宗靖陵地宮。

我們知道,在古代的墓葬中,隨著墓主人一起下葬的,不僅僅是主人的尸體,還有一些隨葬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