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鰻九蟹十鳑鮍,十一十二吃鯽魚?!边@是我在蘇南聽到過的一句食諺,當時就很感到奇怪。我們這里的人,一般不太愿意吃鳑鮍,因為這東西實在不起眼,還特別容易爛肚子而染有一股洗不凈的苦味。沒有人專門捕撈這種小魚,那些跟在網(wǎng)里一道給捕上來的鳑鮍,通常都是在賣別的魚時免費搭送給人家。收拾鳑鮍,只須用手一掐肚子,擠出繞成一團的肚腸,指甲再順勢略批一下鱗片就完了。
不過,倘是尚未爛肚子,這樣的新鮮小魚洗凈后,拿油煎透保形,放足水磨大椒紅燒,直燒得骨剌酥爛,略撒些芫荽末兒,味道之鮮美,截然不同于大魚。搛一條入碗里,淋著紅湯的肉又香又細,牙齒輕剔下背脊和肚腹兩邊的肉,用舌頭細品——然后,才能感覺到那種小魚獨有的平和的鮮美。若是再給自己倒是一杯稍具品相的干紅,筷子頭上夾著鳑鮍,慢飲細嚼,余味極是綿長?!罢瞒?,二月肉,賣田賣地嘗一嘗。”我認識的一個老家是湖州的朋友,他說下的這句鄉(xiāng)諺或許正可為佐證。難怪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不喜歡吃正經(jīng)的大魚,倒是專尋一些亂七八糟的小雜魚來調(diào)節(jié)口味。
在蘇南水鄉(xiāng)那些臨河的食肆里,從菜譜上看,鳑鮍的烹制方法,有紅燒、清蒸、做湯和燉糟還有干煸等等。那一次去古鎮(zhèn)同里,被人招待了一餐富有水鄉(xiāng)特色的菜肴。冷菜中便有一道椒鹽鳑鮍,置于很精致的墊襯著淡藍紙巾的小藤籃里,數(shù)量不多,油炸過,還配上細碎的干紅椒和干豆豉,脆生生的,而且又綿韌耐嚼,頗具風味。
但蘇浙人如此嗜食鳑鮍,終歸給人出息不大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