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說:“凡古能成大事者,其自制力、忍耐力必強。”曾國藩能夠戰(zhàn)勝失敗,走向成功,就在于其之堅忍。曾國藩的堅忍,官場少有人能與之相比。
曾國藩認為,小忍小成,大忍大成,富者能忍保家,貧者能忍免辱,父子能忍慈孝,兄弟能忍意篤,朋友能忍情長,夫婦能忍和睦。
從這番理論可見,曾國藩把“忍”看得有多重要。在曾國藩看來,克制沖動,凡事要忍。曾國藩就好像一頭倔驢,硬著頭皮往前闖,永不言敗、永不言退,這是曾國藩和湘軍取得成功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自衡州出師后,曾國藩的湘軍與太平軍交鋒,屢戰(zhàn)屢敗,而且敗得干凈利落。
當初曾國藩曾經(jīng)上書皇帝,批評綠營軍無能;長沙練勇期間,他也多次抨擊綠營軍不行。而今自己組建的湘軍也同樣戰(zhàn)敗,他頓感“無顏見江東父老”,心灰意冷,幾天幾夜不吃不喝。
曾國藩再次戰(zhàn)敗的消息傳到長沙,一時間滿城風雨。有人幸災樂禍,極盡嘲諷之能事;有人落井下石,主張彈劾曾國藩,撤銷湘軍。官場上,飛短流長;社會上,閑言碎語。
面對這一切,曾國藩如坐針氈。最棘手的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向皇上交代。
他看著幕僚草擬的奏折,上面如實地寫下了岳州等地接連吃敗仗的情況。當看到奏折中“屢戰(zhàn)屢敗”一句時,曾國藩靈機一動,拿起筆將“屢戰(zhàn)屢敗”改成了“屢敗屢戰(zhàn)”。
咸豐皇帝看了奏折后,對曾國藩雖敗猶戰(zhàn)的精神非常滿意,令其重整旗鼓,繼續(xù)戰(zhàn)斗。
從“屢戰(zhàn)屢敗”到“屢敗屢戰(zhàn)”,一個“不怕敗”、“敗不餒”的英雄形象躍然紙上。有人說,這是曾國藩在玩弄“文字游戲”,其實,這是一種精神,是堅忍品質(zhì)的表現(xiàn)。
后來,曾國藩率領(lǐng)湘軍進軍湖北,發(fā)誓要與太平軍決一死戰(zhàn),囑咐家人為他備辦棺材,不獲全勝,決不生還。由于士氣高漲,指揮得當,曾國藩接連打了幾個大勝仗。在給朝廷上奏時,幕僚便將“備棺在家”的事寫進了奏折。
曾國藩斟酌之后,將“備棺在家”改為“帶棺出征”。咸豐皇帝看到奏折后,龍顏大悅,對曾國藩的忠心、決心大加贊賞。
無論是“屢敗屢戰(zhàn)”,還是“帶棺出征”,都表現(xiàn)出了曾國藩的一種決心、一種毅力。正是他的這種堅忍不拔的毅力,才挽救了行將滅亡的滿清朝廷。由此可見,堅忍不僅是一種心理素質(zhì),也是一種謀略。
曾國藩曾給湘軍名將劉松山寫過兩封信,教導他面對困難,要有堅忍之心:“古來大有為之人,每于艱險之時,堅忍支撐得住,可做非常事業(yè)。”
能忍難忍之事,是為大丈夫。曾國藩一忍再忍,一忍到底,可謂“百忍道的集大成者”,正因為有堅忍才讓他屢敗屢戰(zhàn),才最終成就了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