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心直言
——采訪黃克誠的女兒黃梅
采訪時間 2002年12月
采訪地點 北京 黃梅家中
采訪對象 黃 梅 黃克誠的女兒
采訪記者 王 哲
困苦中求索的少年
黃克誠大將出生在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生活的困苦和身體的病弱使他成為一個內(nèi)向的孩子,但酷愛讀書的他不甘于留在小山村。走出來后,他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命運是和整個國家、民族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的。
記者:黃克誠大將是共和國歷史上的風云人物,他在早期革命、抗日戰(zhàn)爭及解放戰(zhàn)爭時期戰(zhàn)功卓著,是人民解放軍的著名戰(zhàn)將,但是一般人想不到其實他從小身體不太好,性格也比較內(nèi)向,是這樣嗎?
黃梅:對,用他自己的話說,小時候叫做“家貧體弱,自慚形穢”。就是到哪兒去都會比較怯,因為家里窮,出去讀書,穿得不成樣子,身體也不好。家里在正常情況下不會有棉衣,不會有棉褲,也不會有棉背心。
記者:您的父親最初上過私塾,后來進了新式的學校,在那樣貧苦的家庭環(huán)境里,您父親還能夠出來讀書,他身上一定寄托了家人很多期望吧?
黃梅:其實家庭氣氛也不好。他父親是很兇的,窮人在哪兒都受氣,就在家里兇,魯迅先生寫過這樣的父親。他的哥哥、弟弟都沒有機會讀書,就是他讀了一點私塾,還是靠宗祠,就是全族拿出一點屬于公祠的糧食什么的,供他讀書。他父親讓他讀書的目的就是讓他認字,在家里少受一點氣,但是他讀書讀得蠻好。所以他讀了一點以后大家又湊,七七八八湊了八九年的私塾,這時候就有新式的學校,他數(shù)學也很好,就上了新式小學。
記者:父親得以上學是依靠了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支援,小時候家里的貧困是不是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有沒有向孩子們提起過?
黃梅:他跟我們說過,那時候大米是不能常吃到的,就是一年才吃到幾回大米,用紅薯什么的隨便摻一摻。家里養(yǎng)了一口豬,豬最后要出欄的時候要肥一下,他母親就會給這個豬吃一些米,他們卻吃不到,這個事就耿耿于懷,一輩子都能記得。他后來一輩子不肯吃紅薯,但戰(zhàn)爭時期沒有任何東西吃的時候除外。
記者:您剛才提到您的祖父脾氣非常暴躁,這是不是給您父親的童年生活造成了陰影?
黃梅:他童年的痛苦和陰暗是一種集體的痛苦,是廣大窮苦農(nóng)民的痛苦,我想這是那一代人革命的基礎(chǔ)。他父親是個舊式中國農(nóng)民,在哪里都受氣,但在家里是個家長,他其實很無奈。我父親有個姐姐,從小身體特別壞,有重病,家里人對她也很壞,她后來要自殺。祖父發(fā)現(xiàn)的時候并不去好好救她,確實作為窮人他覺得沒辦法養(yǎng)活她,她身體這么壞還不如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