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節(jié):讀不完的父親-采訪劉伯承的長子劉太行(4)

往事親歷:開國將帥的親情家事 作者:郭戰(zhàn)平


劉伯承的“敵進我進”

1937年9月6日,雨絲輕輕敲打著人們的臉頰,在陜西省三原縣石橋鎮(zhèn),劉伯承師長站在檢閱臺上高聲宣布:“今天是我們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宣告誕生的日子?!鄙先f個聲音隨著一個聲音宣誓:“不把日本強盜趕出中國,誓不回家!”氣壯山河的聲浪久久回蕩在黃土高原的長空。

不久,劉伯承親自率領一二九師指揮所和七六九團組成的先遣隊,浩浩蕩蕩,東渡黃河,向晉東南抗日前線進發(fā),開始了創(chuàng)建太行山抗日根據(jù)地的新時期。

記者:1942年麥收季節(jié),日軍突然對太行山發(fā)動規(guī)模空前的五月“大掃蕩”,在艱苦的轉移突圍中,八路軍總部機關遭到重創(chuàng),左權副總參謀長犧牲。6月上旬,日軍又發(fā)起對太行山南部的重點攻勢,矛頭直指一二九師師部。但是經過四晝夜艱苦奮戰(zhàn),您父親率領第一二九師卻勝利突出日軍合圍。岡村寧茨說,此次“掃蕩”唯有一個“劉伯承集團”沒有受損,日后定當多加注意。

劉太行:當時對一二九師的突圍他就有三個設想:一個上策,一個中策,一個下策。

作為他來講,當然希望是上策。所謂“上策”,是指當日軍圍過來的時候,我們的主力兵團和機關一起,想方設法從敵人包圍的縫隙中,尤其是從部隊和部隊結合的空地中穿出去,然后繞到日本鬼子后面打,這是上策。

中策就是在日本鬼子包圍的過程中,沒有找到空隙,但是自己要制造條件,插開空子,然后鉆出去。典型的就是經常用小部隊去襲擊日本鬼子,抓住日本鬼子想消滅共產黨的心情,日本鬼子一“圍剿”,就出了空子,在這種情況下突圍就是中策。

下策呢,就是死命抵抗,換句話說就是“敵進我退”,到最后沒地方退了,周圍就全都是敵人,這是下策。他在指揮整個反五月“大掃蕩”的時候,這個起了很大的作用,一是準備得較早,在發(fā)現(xiàn)敵人進攻的時候就開始準備,等敵人到了的時候我們已經準備好了,很早就離開了原有的師部,日本鬼子還以為師部還在那兒呢,“圍剿”當然撲了空。

日本鬼子對一二九師真正的“掃蕩”是從6月9號開始的,但是他從5月21號、22號就開始行動。這是第一個特點。第二個特點是對將來被“圍剿”所遇到的結果進行了預計,實際上講了三個結果,但是仍然要向著第一個結果努力。當時日本鬼子有一萬五,但是爸爸只有兩千來人,其中還有七百多參謀人員。他自己帶了一個小部隊在前面探路偵查,比較大的部隊留在后頭。但是拉的距離稍微大了一點,再加上當時指揮大概也不太靈便,結果本來應該按時走的梯隊晚了20分鐘。晚了20分鐘就走丟了。

當時我爸爸他們的部隊馬上就可以出去了,但是他就是不走,人家勸了他三四個鐘頭,他還是不走。他說這么多人,都是共產黨培養(yǎng)出來的,把他們丟了,我怎么向黨交代?。『髞碚业搅撕竺娴牟筷?,才都沖出了口子。

記者:在反“掃蕩”過程中,劉帥提出了“利害變換線”的理論,可以說是抗日戰(zhàn)爭中非常重要的精華理論,就是對于交戰(zhàn)雙方利害兩種對立因素互相轉換的分析,您能說說當時是怎么提出這個理論的嗎?

劉太行:爸爸講了一個 “利害變換線”。敵人將要圍你的時候,就有這樣一條線。因為敵人的“圍剿”不是圍得很死,它總是各個部隊向中心圍集?!皣恕保婚_始是很疏散的,而包圍圈越來越小也就變得越來越密集了。但是再密集也總是有縫隙的。如果你偵查工作做得好,行動迅速,你完全可以找到這個縫隙鉆出去。因為戰(zhàn)爭的情況千變萬化,總是有各種情況在變化,跟不上變化就會上當,所以就得應變。這些理論都是爸爸親自考察實踐作出的判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