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青和小顧是在父母暴力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也是兩種典型。對于徐青來說,童年所經(jīng)歷的痛苦成為她為人處事的障礙,造成她懦弱和自卑的性格。像徐青一樣的女孩子,只要遇到像小顧那樣熱情大膽的男孩子,很容易就陷入愛情盲區(qū)。對于小顧來說,由于從小得不到父親的認可,造成他的心理缺失,從而對別人的贊賞和認可產(chǎn)生巨大的需求。這類人往往心理會懷著一種仇恨情緒,不僅是對像父親一樣冷漠的人,而且還對所有成績比他優(yōu)秀的人。這種情緒讓他們變得偏激而霸道,甚至狠毒,為了成功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工作和婚姻,似乎都變成了他發(fā)泄的方式,正如小顧在與徐青的性生活中的表現(xiàn)一樣,他更多的是在瀉欲而不是做愛,他根本不會顧及徐青的需求,只是一味地滿足自己。童年不美好的回憶讓小顧這樣的人相信,只有處處勝利才是強大的表現(xiàn),不管這樣做是否傷害了別人。
兩種典型所表現(xiàn)的不同愛情和生活態(tài)度讓不少人大傷腦筋,像徐青那樣的人比較容易走出陰霾,她們可以在心理治療的協(xié)助下恢復(fù)正常愛情生活,可像小顧那樣的人卻比較難以走出童年陰影,他們更加固執(zhí)地認為自己應(yīng)該堅持原有的愛情和生活態(tài)度。這類型人多是男性,他們的社會地位決定了他們難以承認自己有問題,承認了就等于讓他們再進行一次自我否定。
盡管我們不想讓自己的愛情跟父母扯上關(guān)系,可父母的力量卻一直出現(xiàn)在我們的愛情世界里,并影響著我們的愛情觀。不管是在亞婚姻狀態(tài)里,還是在婚姻常態(tài)里,男人女人都會聯(lián)想起父母在婚姻里的作為。父母的力量不單純出自于父母與子女的關(guān)系,還來源于他們的婚姻給子女留下的印象。我們在男女吵架的時候經(jīng)常會聽到這樣的話,"我媽媽說的真是對"、"難道你爸爸就這樣對待你的媽媽嗎"……這樣的爭吵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他們似乎在走父母的老路。
沒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他們在婚姻中的相處之道成為孩子的榜樣和模型。說白了,父母處理男女關(guān)系的方式都會成為孩子效仿的對象。
例如父母平時比較親密,他們可能當著孩子的面擁抱或親吻,孩子就會認為,這樣的男女接觸是被允許的,于是便會在某個年齡段做出類似的舉動。如果父母比較保守,不會在孩子面前做出任何肢體上的接觸,那么孩子則會認為男女之間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這些都不過是父母影響中的一個部分而已,在很多婚姻里,男女雙方會不自覺扮演起從父母那里學(xué)到角色。
懂得溝通的父母,他們的子女大多亦然,在愛情里同樣懂得如何跟戀人溝通,如此一來就會避免了很多爭吵和誤會。倘若父母都是暴脾氣,兩句話不對就掐架,那么這個家就會出現(xiàn)一個權(quán)威,就是掐架經(jīng)常贏的一方。生活在這種家庭的子女會覺得,在一段戀愛或婚姻關(guān)系中,總是有一個人處于支配地位,那個人在這段關(guān)系里說一不二,是主導(dǎo)者。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孩子問爸爸,"我能吃塊糖嗎",爸爸說不能。孩子眨眨眼睛,覺得這個答案不是最終決定性答案。于是,他會去問媽媽,"我能吃塊糖嗎",如果說媽媽說可以,那么他會興高采烈去抱糖罐子;如果媽媽說不可以,他也只能就此作罷。孩子的反應(yīng)直接說明了現(xiàn)象,這個家庭是媽媽厲害,而孩子有這樣的認知,是因為他目睹了在多次吵架或掐架中都是媽媽勝出。這樣一來,孩子長大后就會覺得,無論是在戀愛關(guān)系還是在婚姻關(guān)系里,男女總是要有一方處于像媽媽那樣的厲害地位,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平等。
在絕大多數(shù)家庭里,父親都是處于支配地位的,這是個社會習(xí)慣。把房子買在哪,去什么地方旅行,給孩子選個什么樣的學(xué)校,都是父親說了算。父親喜歡的,母親通常不會討厭,父親所選擇的,母親也是欣然接受。相反,母親所喜歡、所選擇的,經(jīng)常會由于父親的討厭和拒絕而放棄,就像父親不喜歡母親身邊的某個朋友,那么母親就絕對不會跟她有密切來往。在這樣的婚戀關(guān)系中,女性在逐步喪失獨立的能力和選擇的自由,她們總是抱著"我犧牲一點沒什么,只要家庭和睦就可以了"的想法。然而,這種看似偉大的想法卻在誤導(dǎo)著孩子。孩子會從父母的關(guān)系中總結(jié)出一個道理:女人就是要聽話,女人沒有主動權(quán)。這種不平等的婚戀思想一直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影響著他們的一生。
在龐大的父母力量中,父母不成功的婚姻狀況具有不可比擬的破壞性。在亞婚姻狀態(tài)中有"單身"這種狀態(tài),這里所說的單身是指從心里厭惡或拒絕婚姻的人群。這群人多數(shù)是看到了父母的失敗婚姻,而對婚姻失去了信心,從而生出對婚姻的抵觸情緒。
李雪的情況就是如此,她父母在她上初中的時候離婚了。父母的婚姻維持了二十多年,對李雪來說,二十多年的時間幾乎可以讓兩個人融為一體,可她的父母卻就這樣分開了。父母離婚后,李雪和姐姐都跟著母親生活。姐姐告訴她,父親拋棄了這個家,父親是讓她們變成單親孩子的罪魁禍首。李雪從此對父親恨之入骨,并且發(fā)誓不再跟父親見面。其實,李雪父母的離異并不能單純歸咎為誰之過,他們之所以選擇離婚,完全是無法再繼續(xù)生活在一起。父親試圖跟李雪解釋這一切,可是李雪卻被偏激的姐姐帶進了牛角尖,無法靜下心來聽父親說話。
幾年過去了,李雪一直活在對父親的仇恨里。這種仇恨甚至讓她對所有男人失去了信心,在她眼里,沒有一個男人靠得住,都是大壞蛋。抱著這樣的情緒,李雪陷入了報復(fù)男人的游戲里,她跟男人談戀愛,然后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把他們甩了。她從那些被甩男人的痛苦表情里獲得快感,其實,她正在用這種快感來折磨自己。在別人眼里,李雪是崇尚單身主義的新時代女性,可在母親眼里,李雪是一個心理殘缺的可憐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