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愛的輪廓(2)

亞婚姻真相 作者:吳曉赟


事實上,絕大多數(shù)人是生活在父母期望和自身愿望的矛盾中,同時也就生活在了占有和強制的范圍中。大部分子女在達到一定年齡后會不自覺抵制父母愛中的占有和抵制,可另一方面又要安撫父母的情緒,他們可能會選擇一條跟父母期望完全不同的道路,然后在其他無關緊要的方面滿足父母的要求。在這個過程里,子女的愛形成了一種固執(zhí)。但是,抵制并不等于不需要,子女對父母的愛永遠都有需求。這就不難想象,當子女步入戀愛關系的時候,也試圖從伴侶的身上尋求父母之愛的影子,這也是他們對愛的初次印象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對愛的初次印象是形成亞婚姻現(xiàn)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同居、拒絕婚姻、丁克等諸多亞婚姻狀態(tài)都跟愛的初次印象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父母強烈的占有欲讓你覺得愛是一種束縛,進而認為未來伴侶就是對你進行束縛的人,這樣你會自然而然排斥婚姻,進入所謂的單身貴族之列。

說來說去,正是父母子女的不平等關系才滋生出許多愛的誤差。父母在對待子女的時候,有一種天生的優(yōu)越感,他們似乎有權利讓子女按照他們的要求去做事,有權利對子女抱有期許,也有權介入子女的生活。這種優(yōu)勢讓他們覺得子女永遠長不大,永遠只是個孩子。

這樣一來,子女跟父母不可能做到平等,也讓子女在以后處理戀愛或婚姻關系時產生同樣的優(yōu)越感而無法跟愛人平起平坐。于是,人們會發(fā)現(xiàn),在實際戀愛關系中自己對愛情的期許會是難以解決的問題。而這些,往往就是緣于從父母那里獲得的愛的初次印象,在腦袋里形成了愛的輪廓的結果。

當然,并非所有父母傳遞給孩子的關于愛的信息都是錯誤的。

在一個健康的家庭里,孩子在逐漸成長的時候就會慢慢接受角色的轉換,承擔起另一個角色該承擔起的責任和義務,慢慢與父母分離。在這種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孩子,對父母的庇護和寵愛并沒有強烈的需求,他們懂得何時何地該承受怎樣的壓力和困苦,更懂得如何正確處理與戀人之間的關系。這部分人對愛的初次印象,基本上是責任與權利的雙方面擔當,不會輕易產生對完美愛情的期望。

然而,當一個人無法從父母的寵愛和庇護下健康脫離,就可能產生向戀人無限制索要的情況,因為那就是他眼中的完美愛情。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常年躲在母親羽翼下的男人可能會找一個充滿母性的妻子,以便順延他所需求的母愛;一個缺少父愛的女人,可能希望她的另一半能像父親一樣寵溺她,以滿足對父愛的需求。這些其實都是父母從小對孩子無形中傳導的愛的形象,讓他們對所謂的完美愛情產生了向往。

看到這,也許很多父母會憤慨,難道我們對孩子的愛到頭來竟然變成了錯誤?親愛的父母們,你們不必暴跳如雷,沒人在指責你們的愛,這個世界上沒人有權利對你們的愛說三道四。這里要說的,是愛需要一種正確的解釋,或者說是一種有效的引導。

父母總是會對孩子說"你要知道,我們很愛你",然后便在日常生活中用過分寵愛、占有、強制等方式去愛他,并不對此加以解釋,他就無法區(qū)分父母之愛和伴侶之愛。不要困惑為什么要解釋和引導,因為孩子需要了解"為什么愛"。

是的,就是"為什么愛"?父母為什么愛孩子,這看似是個愚蠢的問題,但這卻至關重要,決定著孩子將來抱著怎樣的態(tài)度去愛別人。

我們可能從來沒有問過自己的父母,你們?yōu)槭裁磹畚?。這似乎是個不需要問的傻問題,人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就認為父母的愛天經地義,這就容易讓年幼的孩子認為所有的愛都是如此,不必刨根問底,不必知道原因。大概沒有父母想過,我們?yōu)槭裁磹酆⒆?,我們把愛賦予孩子的目的是什么,是想讓他從中感知或學習到什么。這些都被人們忽視了。于是,孩子必須接受所有來自父母的愛,不管是寵愛、強制還是占有,都無法選擇。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會把愛情想象成一種不平衡的感情,因為他們從出生就在接受不平衡的愛。所謂不平衡的愛,就是忽略了平等,一旦把男女之間的關系簡單概括成照顧和被照顧,那結果自然是強勢者去照顧弱小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