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在言和行之間

禪說莊子(二) 作者:馮學成


孔夫子又繼續(xù)給葉公子高上課:"言者,風波也;行者,實喪也。夫風波易以動,實喪易以危。故忿設(shè)無由,巧言偏辭。"

我們成都有句方言,"說話風吹過,打者鐵實貨。"說話就是風波,無風不起浪,語言就可以傳播風波。所以《易經(jīng)》里面說:"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fā),榮辱之主也。"所以語言這一關(guān)我們一定要過。我經(jīng)常強調(diào),要時時注意我們的語言,要控制好我們的語言。怎樣使自己在面對不同的人和事的時候,有一種恰到好處的語言表達方式呢?這里孔夫子說的,也涉及到了這方面的內(nèi)容。說話,就必然會帶來"風",也會帶來"波"。

"行者,實喪也",這就是說,我們要把自己行為得失的因果關(guān)系看住。"夫風波易以動,實喪易以危。"風波是很容易動起來的,因為大家都有嘴,隨時都可以說話,而且很多人還喜歡不負責任地亂說話。尤其是現(xiàn)在,這樣說話的人更多。

比如吵架時有人說:"我要殺死你!"勇哥,按照刑偵來說,你覺得這話能算什么?如果把刀都摸出來了,這又是一種什么結(jié)果?刀捅進去了之后,又是一種什么結(jié)果?從這些地方我們就可以看出來,說話、行為,以及這些動作以后所產(chǎn)生的因果關(guān)系,是不能小看的。語言確實能夠挑動人心,引起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波動。這個波動如果只停留在口頭的階段,"言者,風波也",當然還不是很嚴重的。但是"實喪易以危",就麻煩了!你一旦付諸行動了,"行者,實喪也",那就是得失難定,就說不清楚了。這時候,自己就可能走到虛坎坎里頭去了。那就很危險,后果難以預料了!

"故忿設(shè)無由,巧言偏辭。"這就是說,在言和行之間,是有這么一種因果關(guān)系的。一個人為什么會憤怒起來?是什么把仇恨的心情挑逗起來的?恰恰就是"巧言偏辭"激起的啊!

我們在學《論語》的時候就學過"巧言令色,鮮矣仁"。巧言,就是過分機巧的言論;偏辭,就更具有極端性了。往往這些巧言和偏辭,就可能在人與人之間,在社會團隊之間,乃至于在國家與國家之間,產(chǎn)生極大的麻煩。

我們平日里偏辭用得比較少,尤其是在我們書院學習的同學們。偏辭,偏激的言辭,大家學國學,心平氣和的,很少有偏辭的時候。但是巧言還是很多的,包括我自己在內(nèi)。大家一起時,總覺得你好我好大家好,和氣生財嘛,但是久了之后呢,還是會給人家一種虛假的感覺。這個也不好,還是要實事求是地來面對我們共同的事業(yè)。

所以,巧言不行,偏辭更不行。它們都會給我們帶來精神上的麻煩,人與人關(guān)系的麻煩。這是吃一塹長一智的事情。我們有些朋友平日里很謹慎,在與人打交道時,語言也很節(jié)約,不多說話。有的人語言就要多一些,總之多一些不如少一些。我就發(fā)現(xiàn),語言多的人,往往不是那么穩(wěn)得住,反而是語言少的人穩(wěn)得住、熬得長。這些在人與人之間的必然性,的確可以引起我們的警惕,引起我們的注意。

我們通過學習莊子的這些思想,也可以給自己敲點警鐘,可以為我們指出涉身入世的方法。怎樣調(diào)控好自己的語言?怎樣調(diào)控好自己的行為?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