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我們對待自己的親人,就要"不擇地而安之",不管你是官員也好,老板也好,土包子也好;不管是處于順境,還是逆境;不管是富貴騰達,還是窮困潦倒,對你的親人都要"安之",要盡到你在家庭中的責(zé)任。這個就是"孝之至也"。當(dāng)然,古代的這個孝,基本是對父母而言。如果你是事君呢,那么交給你的任務(wù),無論輕重、緩急、難易,都要盡力把事情做好,這個就叫"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
下面是更關(guān)鍵的語句了,"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自事其心者",這個就是懂得內(nèi)修的人。我們平時可以看看,自己是不是懂得"自事其心"?我們平時是怎樣料理自己的精神世界?怎樣料理自己的喜怒哀樂?我們的價值觀念調(diào)整過來沒有?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的價值觀念調(diào)整過來了,就和《中庸》中說的一樣,"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又如《通書》中所說的:"天地間有至貴至愛可求而異乎彼者,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無不足則富貴貧賤處之一也。"你能這樣修學(xué),那就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境界。
為什么呢?如果我們心里有一個目標(biāo),遠遠高于我們在具體事情上的是非得失成敗,所謂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也就沒有什么了不起的了。殺生、舍生,生命都可以放在第二位,仁義一定要放在第一位。今天做生意虧了,但是我成就了仁義,那也無所謂了。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有些大老板傾家蕩產(chǎn)也要支援前線,要保家衛(wèi)國。從生意上來說,他虧了,但是他心也安了,也就不覺得虧,而是覺得自己該這么做。如果單純是在生意場上做虧了,他就會覺得自己這樣沒有對,那樣沒有對,簡直是太笨了。當(dāng)他有了崇高的目標(biāo),要舍棄這些的時候,也會覺得心安。
所以"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不管事君也好,事親也好,關(guān)鍵還是在于要自事其心,把自己的內(nèi)心料理好。自己內(nèi)心料理好了,才有一個高的價值觀。價值觀不高,就不可能有高的境界。只有把自己的價值觀調(diào)整到圣賢的價值觀念,才能有圣賢的取舍。如果你還是匹夫匹婦的價值觀念,那么也就只有匹夫匹婦的取舍,精神世界也只具有匹夫匹婦的精神世界。當(dāng)我們的價值觀念轉(zhuǎn)變到圣賢的價值觀念時,世界觀和喜怒哀樂都將在圣賢的境界上了。到了這種境界,人間的大戒,不管成還是不成,都不會讓你動心了。不動心,那是多么妙的境界啊,佛教里講,那就是不動地菩薩啦!
"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這幾句在《莊子》里邊,確實是極為精辟的語言。只有懂得內(nèi)修,內(nèi)修有成之后,在世上才算是超越了榮辱是非。超越了榮辱是非,超越了是非得失,哀樂在我們面前就失去了作用,就不會在我們心里面鼓蕩,把我們搞得揪心揪肺的。
"知其不可奈何"是什么呢?大道的運行是什么呢?用我們幾十年學(xué)來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解釋,就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客觀規(guī)律、客觀存在。既然不能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zhuǎn)移,那你又有什么辦法呢?只能無可奈何,只能安之若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