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普天之下有兩條大戒

禪說莊子(二) 作者:馮學(xué)成


莊子的筆法確實很妙。他通過葉公子高使齊,把他認為人世間的麻煩通過孔子的開導(dǎo)說了出來,又讓孔子順著這個語脈繼續(xù)講。

孔夫子見葉公子高遇到了如此為難之事,于是便開導(dǎo)他說:"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于天地之間。是之謂大戒。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悅生而惡死!夫子其行可矣!"

孔夫子這里說,普天之下有兩條大戒,一個叫做"命",一個叫做"義"。那么,什么叫"大戒"呢?就是大的根本性原則。這個原則放在我們現(xiàn)在,也是跑不脫的,同樣還是要遵循這兩條準則和規(guī)范。什么是"命"?什么是"義"?我經(jīng)常都在說,儒家講社會性,社會性就是"義";道家講自然性,自然性就是"命"。作為一個人來說,這個"命",到后來還是自然性與社會性合到一起了。不過在這里,這個"命"還是講的自然性。這里的"命",就是人的自然決定的;"義",則是人的社會規(guī)范性。

"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就拿我們自己打比方,我們對自己的家族成員,父母妻子兒女,每個人都會有親情,這是自然之性,是誰也放不下的,這就是"命"。"不可解于心",就是放不下,老是放在心里面。而作為一個臣子侍奉君主,儒家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為五常。這三綱五常,是社會的原則和準則,也是你走到哪里都逃不脫的準則。盡管現(xiàn)在沒有名義上的君了,但是領(lǐng)導(dǎo)遍地都是?。【游瘯蓄I(lǐng)導(dǎo),街道辦事處、派出所也有領(lǐng)導(dǎo),縣上有父母官,市上也有父母官,層層都有領(lǐng)導(dǎo)。在企業(yè)里面,老板也是領(lǐng)導(dǎo),你想要逃,又怎么逃得脫呢?講民主講法制,走到哪里都還是有領(lǐng)導(dǎo),都要遇到領(lǐng)導(dǎo),這是沒得辦法的。

"無所逃于天地之間。是之謂大戒。"當(dāng)然,這里是莊子以孔夫子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道家通過孔夫子的表達,實際上也承認了這條準則。莊子的思想被人稱為避世之學(xué),因為他討厭這些原則,不愿意被這些原則和規(guī)范套住,所以他要遁世,乃至出世。你要遁世、出世可以,但是,只要你還參與這個社會生活,這個所謂的綱常就是原則,你是跑不脫的。

后世儒家就最喜歡《莊子》里的這一句話:"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于天地之間。"宋明理學(xué)還把這句話大加發(fā)揮,當(dāng)然這是為統(tǒng)治階級、為皇權(quán)服務(wù)的。我們這里有喜歡道家的學(xué)員,說他最討厭的就是這一句。我們也很討厭啊,但這是客觀事實!比如在家庭里,如果爹媽經(jīng)常把我們管著,抱雞婆一樣整天守著,我們就會不安逸,因為做子女的都不愿意父母整天嘮嘮叨叨的,但是這件事情是"無所逃于天地之間"的,那是你的父母,再煩也是沒法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