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一味追求分數與院校相匹配

別讓高考報考毀了孩子一生 作者:贏鼎教育教研團隊


我們常常以為高考分數決定了人的一生,實際上高考分數只決定了你大學的級別,而高考報考決定了你的學校和專業(yè),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高考報考決定了人的一生,甚至決定了一個家庭的未來。然而高考報考時,很多家長和考生卻格外的盲目,以為只要名校就好,以為“985”代表了一切,以為只要名字好專業(yè)就一定好,以為“免費”是優(yōu)秀的代名詞,認為“提前批”不報白不報,為避免落榜而不加選擇地調劑……這些誤區(qū)讓很多考生上了大學后深受其害,畢業(yè)后沒有明確的職業(yè)方向,從而走了很多的彎路。本章對高考報考的誤區(qū)進行全面解讀,幫助你實現高考的成功,走向幸福人生。

【報考案例】

小高是吉林省一名高三文科考生,2010年高考考了589分,吉林省2010年的一本分數線是517分。

小高沒有明確的目標,也不大清楚自己該學什么專業(yè),但是小高心中卻有一個強烈的想法,以他的分數,要是不讀個 “211”、“985”,是很沒面子的事情。于是,在報考的時候小高分別填寫了武漢大學、吉林大學和東北師范大學,在“是否服從調劑”一欄選擇了“是”,最后他被調劑到東北師范大學的社會學專業(yè)。

他到大學之后才發(fā)現,他的專業(yè)學的是社會研究方法、社會心理學、社會統計學、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高等數學、國外社會學學說、經濟社會學、發(fā)展社會學、社會工作概論等理論性特別強的課程,看似什么都學,什么都涉及,但是什么都是學個大概,最后每樣都只知道一點,沒有一樣是精通的。雖然自己在重點院校讀書,但是每天都學得很痛苦,感覺有很多東西要學,但是又不知道該具體學些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畢業(yè)以后能去哪里工作。

【案例解析】

許多考生和家長可能都存在著“唯分數論”的想法,認為分數和學校一定是相互匹配的,考了多高的分數就應該上相應級別的學校。

我們通常習慣把前兩年的分數作為參考,但是歷年高考試題的難易程度不同,歷屆高考成績之間的絕對分值也不同,所以說報考不能看絕對分數而要看相對分數,去年的600分和今年的600分不是一個概念。在報考的時候要綜合考慮本省當年的招生計劃總數、考生總數、考生成績等因素,這樣的信息的參考價值比較大。

此外,高考分數是報考的重要依據,但不是唯一的依據。盡管高中學生身上有很多不確定性,但是可以結合自身特點、社會環(huán)境、未來發(fā)展等綜合因素作出最優(yōu)化的選擇。

很少有人憑分數可以進入清華、北大的任何一個專業(yè),那么,我們就要思考如何根據我們現有的分數作一個最優(yōu)化的選擇。如果你只追求分數匹配,那么你的選擇很可能帶有片面性和盲目性。

小高因為考的分數比較高,所以他盲目地認為自己應該讀一所好學校好專業(yè),但是最好的學校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因為每個人都有個體差異性,所以,最好是選擇最適合我們的學校和專業(yè)。

當年易中天老師的女兒填報高考志愿時,易中天給了女兒四個原則:第一是興趣原則,選感興趣的專業(yè);第二是優(yōu)勢原則,選最能體現自己的優(yōu)勢的專業(yè);第三是創(chuàng)造原則,這個專業(yè)畢業(yè)以后從事的工作應該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而不是做簡單重復的勞動;第四是利益原則,這個專業(yè)最好還是能掙錢的?!耙蚺d趣而有動力,因優(yōu)勢而有能力,因創(chuàng)造而有潛力,因利益創(chuàng)造收益”,這四個簡單明了的原則值得高三考生和家長們慢慢體會和好好借鑒。

【專家建議】

高考是選拔性的考試,也是高中生人生發(fā)展的重要轉折點。考生能考出優(yōu)良的成績,考取理想的大學,這是大多數考生夢寐以求的愿望。

需要說明的是,高考成功不只是高考成績的成功,更是高考報考的成功。

你糾結,或者不糾結,成績就在那里!我們在報考的時候就要更多地考慮未來的發(fā)展方向,不能僅僅為了讀大學而去讀大學。

高考報考包括很多因素和環(huán)節(jié),無論哪一個因素都不能忽略,哪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能缺少,哪一個條件都不能輕視,不能僅僅關注高考分數和所讀院校是否匹配。

調查發(fā)現,大多數考生對自己的考試并不是十分滿意,具有良好的基礎、學習努力等也是他們的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說,高考分數只能作為報考的一個依據,而不是全部。

調查結果顯示,有487%的人是為了將來更好的就業(yè),有234%的人是為了獲得一定的專業(yè)知識,有169%的人是為了獲得文憑,有55%的人是為了實現父母的期望,還有55%的人有其他方面的考慮??梢哉f,有近五成的人考大學是為了將來更好的就業(yè)。

從以上的數據可以看到,當代高考生上大學的目的已變得越來越現實,更多的是考慮將來怎樣立足社會,將來怎樣使自己更好地發(fā)展。這是一種自我責任感的體現,也是一種更現實的價值觀的表現。

這種變化與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與我國市場經濟的環(huán)境有著直接的關系。社會的進步對每一個立足社會的人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只有具有一定的專業(yè)知識才能在社會上謀求發(fā)展。

大學四年,畢業(yè)后無非是向國內讀研、出國深造以及直接就業(yè)這幾個方向分流。也許有家長說,四年以后的事情,誰知道孩子將來是什么打算,還是先顧眼下的考大學報志愿吧!其實畢業(yè)后的規(guī)劃,與報什么樣的學校,學什么專業(yè)密切相關,因為不同類型的大學培養(yǎng)人才的目標是不同的。

很多家長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報考專業(yè)前首先要確定未來的職業(yè),通過職業(yè)規(guī)劃去報考志愿,把孩子培養(yǎng)成步入成功軌道的人,不要讓孩子輸在報考專業(yè)時,不要讓孩子輸在職業(yè)的起跑線上,一定要讓孩子借力而行,走向美好的未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