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成功,我們需要從容、淡泊,就如商壇一些杰出人士,既能坦然面對事業(yè)的一次次成功,也能在失意和落敗中總結教訓,東山再起。
人生在世,不可能完全忽略名利和財富,但是名利和財富同時又是一把雙刃劍,能夠滿足一時之需,卻又往往很容易成為人生的枷鎖。如果過于追逐這些,必將增加自己追逐夢想過程中的煩惱和羈絆。
淡泊寧靜是我國古人致力追求的一種崇高的道德修養(yǎng)高境界。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六章論及“靜”“躁”關系時就深刻地指出,“靜為躁君”“躁則失君”。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提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理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由此可見,心靈的平靜正是我們人生的智慧源泉和幸福源泉。
有這樣一個典故:
范蠡和文仲兩人都是輔佐越王勾踐的大功臣,當勾踐滅吳稱霸之后,兩人理所當然都得到了重用,可是范蠡卻居安思危,悄悄地離開了越國。在他離開之際提醒文仲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雖是可以與我們共患難的人,但卻不一定是可以與我們共享富貴的人。”文仲絲毫沒有聽取他的意見,最終遭到越王勾踐的猜忌并且最終被逼自殺。而范蠡則泛舟過海來到了齊國,通過經商最終成為一代巨富。再后來他又遷往陶邑,自稱“朱公”,世人都稱他為“陶朱公”。
而文仲自殺之前才得以醒悟,懊悔自己當初貪戀功名,沒有聽從范蠡的金玉良言。
范蠡的成功之處,正是做人的成功,得益于他對人對事、對人生得失、宦海沉浮等方面極其深刻的體悟。正像對人生和官場的認知一樣,他對于財富的見解也遠遠超出一般人,他認為:“居家富有千金,居官位至卿相,這是常人所能達到的最高地位,久享此盛名,乃是不祥之兆?!彼浬探?0余年,曾先后3次賺得千金財富,但是他一直處之淡然,多次散財,將財產分給他的親朋好友以及周圍的平民百姓。
歷史長河中,與文仲命運相似者史不絕書。
李斯,戰(zhàn)國末期楚國上蔡人,少年時跟隨大儒荀子學習治國之道,學成之后分析天下形勢,到秦國做客卿。他曾經大膽向秦王嬴政上奏《諫逐客書》,通過運用秦國的歷史事實來說明容納和重用其他各國人才方是奠定富國強兵、成就帝業(yè)的基礎。相反驅逐賓客,使天下才能之士畏怯不敢入秦,事實上是在幫助敵國來削弱秦國。嬴政聽取了他的勸諫,取消逐客令,并任命他為廷尉(最高司法長官),加以重用。至秦統一后,李斯繼續(xù)擔任廷尉,后來又升任秦國丞相。他主張明法度、定律令、同文書,反對王綰、淳于越的“分封論”,對后世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秦始皇死后,在宦官趙高的威逼利誘之下,李斯與趙高合謀廢除公子扶蘇,立皇庶子胡亥為二世。胡亥上臺之后,一切政事都由趙高一手決斷,政局越來越混亂,李斯曾經多次找機會力爭進諫,卻被二世責備,趙高乘機污蔑李斯意欲謀反,終于在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八月,李斯被腰斬于咸陽,并夷滅三族。直至臨死之前,李斯才翻然悔悟,他對一同處斬的兒子說:“再也不能像過去一樣牽著黃狗在上蔡東門外游玩了?!?/p>
古往今來,由于浮躁、炫耀財富的原因而遭到災禍的例子一直在不斷上演。
西晉時期權臣石崇與貴戚王愷經常斗富,王愷用麥芽糖洗刷鍋,石崇就用蠟燭代替柴草來做飯;王愷用紫色蠶絲做道路兩旁的屏幕,長約40里;而石崇用錦做屏幕,長50里;王愷用赤石脂做涂料,石崇就用香料和成泥來刷墻。一次,王愷拿出晉武帝賞賜給他的珊瑚樹當眾炫耀。他的這棵珊瑚樹高達二尺多,堪稱稀世珍寶。石崇得知后,當場用鐵如意將這棵珊瑚樹擊碎,取出他珍藏的六七株珊瑚樹,每棵都高達三四尺以上,光彩十分耀目,讓王愷隨意挑選。石崇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為他的驕奢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失寵后鋃鐺入獄,最終人頭落地,關于他斗富的歷史故事,千百年來一直為后人所唾罵。
古代另一位巨富沈萬三的命運則與范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沈萬三原名沈富,元代中期跟隨其父親從浙江湖州遷至江蘇周莊。沈萬三以躬耕起家,憑借周莊特有的地理優(yōu)勢發(fā)展,進行海外等貿易。不久之后,沈萬三就很快成為“資產巨萬、田產遍天下”的江南首富。但是沈萬三卻熱衷于巴結權貴,最終只能落得個人財兩空的下場。
元代末年,群雄并起。1353年江蘇泰州人張士誠起兵反元,后來渡至江南下,并定都平江(今蘇州),將平江府改為隆平府,自稱為吳王。沈萬三為了求得庇護,拿出金銀和糧食用來幫助張士誠,從而解決了張士誠巨大的軍費開支問題,以顯示出他的擁戴之心。同時,為了鞏固與張士誠的聯盟,他還將親生女兒許配給了張士誠,張士誠給予沈萬三眾多斂財的特權。這就為后來沈萬三與朱元璋交惡埋下了伏筆。1368年,經過多年的征戰(zhàn),朱元璋消除了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等人的勢力,登基稱帝,建立起了大明王朝。
當朱元璋稱帝之后,他對那些曾經為張士誠出力的江南富豪萬分憎恨,于是對江南一帶加重了稅賦,每畝稅糧定為七斗五升。沈萬三馬上就見風使舵,率領著眾多江浙大戶向朱元璋的軍隊繳納了稅糧萬石,并主動向朱元璋表示效忠,意圖以此換得太平。時隔不久,他發(fā)現朱元璋雖然定都在南京,但是建造城墻卻面臨著十分嚴重的資金不足問題。于是,他又上書請命“助筑都城三分之一”,并竭盡全力實現提前完成工程。后來,當他聽到朱元璋欲要犒賞三軍的消息時,自己主動提出由他來出巨款代為勞軍。朱元璋則反問他:“我大明有將近100萬軍隊,你有多大的財力能夠犒勞得起嗎?”沈萬三回答說:“假如每人犒賞一兩銀子,那么一共就是100萬兩,小人能犒勞得起?!敝煸奥犃酥蟛淮笈?,當場就要殺沈萬三。后來由于皇后求情,朱元璋才免了他的死罪,將其全家發(fā)配到了云南。不久,沈萬三病亡,至此,富可敵國的沈氏家族無聲無息。
歷史不斷上演,然而今天的一些富豪卻仍然在為浮躁、嬌縱、守富無道不斷付出極大的代價。其實,財富本無罪,仇富、羨富,為富不察、守富無道等問題才是致禍之源。人類的進步,依靠有兩條——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者如果能夠同步前行,人間就能達到和諧富足;如果出現過分地強調金錢財富,就必然導致精神世界的失衡。
在英文中“財富”是一個詞,即Fortune或者Wealth。Wealth在更大程度上是指財產本身,而Fortune則不同,帶有“好運”的意思,意思是指要想獲得巨大的財產是要有運氣的,換句話說就是財富并不是誰都能得到。在中文里,“財富”由兩個漢字組成:“財”和“富”?!柏敗钡囊馑际侵肛敭a,從客觀方面闡述客觀存在的事實;“富”的意思是指富有,帶有一定的自我感受的意味。這說明,我國古代中國人早已經明白,有財產并不一定就富有,相反,富也不一定就非得擁有大筆的財產。
財富既能作為可見可觸的物質形態(tài),也能作為一種精神的感受,俗語常講“知足常樂”,如果一個人不知足,即使擁有再多的財富也不會有幸福感。前人范蠡在處理財富的問題上體現出的淡泊寧靜,折射出來的是一種超凡的心態(tài)與智慧,而這,也許就是千百年來他被中國人奉為“財神”、立為楷模的根本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