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yè)曾經是我們的光榮與夢想。遙遠的歷史記憶讓我們不再固步于當代中國制造的迷人光輝,也不再為暫時困境感到無力應對。
歷史給出了最好的答案。從容光煥發(fā)到兩鬢斑白,一切似乎只是一場輪回。
1915年,中國在辛亥革命后處于權力變革和民智動蕩的風暴中,中國制造卻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了驚人的70余項大獎,成為所有參會國之首。然而,與高居頂峰的盛景相比,中國制造業(yè)其后的衰亡同樣令人吃驚。經過上千年的歷史洗練,制造業(yè)僅用了不到百年,就幾乎消亡殆盡。
經濟學家郎咸平說: 中國真正的危機根本不是金融海嘯,而是制造業(yè)危機,“中國經濟生病了,第一個病是投資經營環(huán)境的惡化,第二個病是產能過剩,而生病的必然結果就是發(fā)燒?!驗橹圃鞓I(yè)蕭條,老板們不干了,拿出手里的錢,買鞋子皮包,于是,在世界奢侈品消費大蕭條時,中國奢侈品消費上漲40%;剩下的閑錢就拿來炒股、炒樓,于是,中國的股市領先世界4個月回暖,中國的樓市也一路狂飆”。
投機能讓我們崛起嗎
日本的瘋狂往事如此熟悉,拋開種種經濟學理論和規(guī)律,單從現(xiàn)實角度來看,今天的中國可能就是昨天的日本——至少在投機層面,中國的炒家和巨額游資也到了令人無法想象的地步。
日本人曾經相信,一片大好的上升勢頭將重塑這個戰(zhàn)敗的國家,讓他們可以在經濟上崛起;現(xiàn)在,部分中國人也同樣相信,只漲不跌的投機品價格能讓我們崛起東方,立于不敗。不得不說,這真是一種充滿危險味道的情緒。盡管我們希望這個夢想能夠成真,但人類社會的普遍規(guī)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當你相信人的力量能夠戰(zhàn)勝世界的時候,你的敗局已經劃定。
感性的爭論沒有任何意義,還是從理性的角度來分析投機。
中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期,市場經濟地位的確立,使得各經濟主體可以自由行動,資源根據市場所需自由配置。市場運行,必然需要一定的干預與支配,放任自流的態(tài)度,會讓經濟秩序陷入混亂。
以農產品投機為例。在這場投機中,農產品價格之所以被一步步推高,就是投機者打破了原有市場運行秩序,業(yè)內外聯(lián)手操縱了這場場外期貨交易。
對于投機而言,事先都有一種價格預期,而期貨價格帶動現(xiàn)貨價格的上漲,是這場投機的關鍵。大蒜、綠豆等屬于非期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品種,卻可以通過場外期貨交易平臺,即電子交易市場進行期貨交易。電子交易市場,一般分布在產品集散地,數量眾多,在這里決定價格形成的是做市商,做市商經常是由大的現(xiàn)貨商擔任的。由此可見,在價格上漲的過程中,大的現(xiàn)貨商發(fā)揮了關鍵作用。
因此,如果投機者要投機一種農產品,就必須要與業(yè)內人士聯(lián)合起來。所謂的“業(yè)內人士”,就是指具體農產品中的大的做市商。大蒜、綠豆等出口型農產品的做市商一般是出口商,而玉米的做市商一般是飼料廠,棉花的做市商一般是紡織廠。
在一種農產品中,做市商不止一家,為了能與炒家合作并從中分取一杯羹,做市商往往不會拒絕合作。但合作有一個前提,即炒家要盡量滿足做市商的物資需求。
當炒家與做市商達成合作意向后,炒家就會開始投機前的準備動作。一般情況下,炒家會先散布一些如未來農產品將獲豐收、市場充盈之類的謠言,然后在市場上做空,等價格下跌之后,他們再轉手開始做多。等到大部分產品集中在手中時,炒家基本掌握現(xiàn)貨供應量,控制了產品供應,就掌握了價格的決定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