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考古歷史學家們先后在俄羅斯濱海區(qū)、朝鮮的平壤、中國的吉林和黑龍江等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二十多處詭異的二十四塊巨石陣。這種巨石陣由二十四塊巨石構成。巨石的石質均為玄武巖,巨石陣分三行,每行八塊,每列石塊的長度均為十米左右,行距為三米。石塊的頂面較為平整,直徑大約為米,有明顯人工打磨和加工的痕跡。千百年來,這些巨石陣廣泛散落于民間荒野,風吹雨打,執(zhí)著地延續(xù)著一個古老雋永的秘密。
其中,敦化市“江東二十四塊巨石陣”,因其留有比較多的人類文化信息而在國際考古界最為有名。從吉林省敦化市到黑龍江省寧安上京龍泉府這一段一百五十多公里的路上,共發(fā)現(xiàn)了十處二十四塊巨石陣,平均每十五公里一處,這里的巨石陣約占總數的一半。
時至今日,已經有證據表明,這些遍布東北地區(qū)的二十四塊巨石陣,成形于千年之前的一個璀璨國度——古渤海國。二十四塊巨石陣因其分布范圍之廣、數量之多、形狀之詭譎、史料記載之稀缺而讓國內外專家大為困惑。其神秘程度令人咋舌,研究價值已經遠遠超過英格蘭索爾茲伯里太陽神廟巨石陣。
關于二十四塊石的用途,眾說紛紜,甚至有人把它與三國時期諸葛亮的陣法相提并論。目前學術界和民間大體有七種說法。
第一是停靈說。渤海國在外地的王室貴族死后回歸祖墳的靈柩途中臨時停靈的建筑物。這種說法是把敦化六頂山古墓群視為王陵為前提的。但缺乏邏輯和證據。
第二是祭祀說。祭祀神靈和祖先以及戰(zhàn)爭,是中國古代的兩件大事。根據中國典籍的記載,渤海人對祖先的敬重與褻瀆是相當矛盾地并存著,體現(xiàn)了死人必須為活人生存服務的理念。春夏之際死了人,渤海人不但會入土起冢,而且還在“冢上作屋”;然而,秋冬死的人,尸體被切成小丁,以引誘野獸,獲取更多的獵物來保證生存。上古祭祀主要用“人祭”和“動物祭”。建設廟宇等固定場所的祭祀,是社會進步到相當程度以后的事,因此,把二十四塊石看作是祭祀場所的遺址,是以今度古,缺乏充分的證據。
第三是驛站說。所謂驛站,是指中國古代國家傳遞公文的站點。驛站是國家的行政機構,不接待民間的人和事,專為公差服務,負責養(yǎng)馬、做飯、住宿等。因此一般都坐落在“官道”附近,而且小的站點也有五六個人員編制,中樞的驛站如敦化額穆驛站,曾經有二十多個正式編制,還有一定的臨時工。從驛站的功能看,二十四塊石遺址建筑面積小,且四周沒有圍墻,住宿不便,從距離上又顯得過密。總之,驛站說還是沒有充分的依據支撐。
第四是商兵東進標志說。殷商時期軍隊行軍作戰(zhàn)的指路標志。渤海地方曾經是商朝流放政治犯的地方。商紂王沃甲把他的親哥哥箕子流放到渤海地區(qū)就是有力的佐證。但是,沒有典籍證明商朝時渤海地方曾經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軍事行動。指路標志也用不著這么大的建筑,只要用一些自己認得的標志就可以了。這種說法缺乏根據。
第五是倉廩說。即二十四塊石是裝東西的一種倉庫的基礎石。
第六種是一般建筑物說,即為當時的民房、住房等。
第七是風干室說。二十四塊石頂上的建筑有蓋可以防雨,四面雖然沒有磚墻,但可能會有木制圍墻,底下用木頭鋪陳,形成一定高度,既可以透風,又可以防鼠類動物侵犯,四周用樹枝編成的籬笆作墻,這種墻遮光透風。但這些并不能說明二十四塊石的功用就是風干室,這種說法同樣缺乏根據。
渤海國二十四塊巨石陣遺址的功用,目前的這些說法都缺乏足夠的依據,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