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另外的一些情形中,死蚜蟲沒有平躺在葉子上,而是被抬到一個小土墩上(圖110 A)。這樣的一些受害者,里面居住的是一個相關(guān)屬種的幼蟲,這種蟲子完全長大的時候,在宿主的尸體下面織一個扁平的繭子,在這個圍場里,它經(jīng)歷了自己的變形。然后,成蟲在繭的側(cè)面剪開一扇門(B),從這里脫身而出。
那些為了個人目的而篡奪其他昆蟲身體的蟲子,被稱作寄生蟲。寄生蟲是昆蟲必須與之作斗爭的最壞敵人。但實際上,在大多數(shù)情形下它們并沒有與之作斗爭,除非是以昆蟲們特有的方式,這種方式就是以后代的數(shù)量來確保自己不至于滅絕。然而,蚜蟲群落卻常常在有利于食肉寄生昆蟲攻擊自己的季節(jié)里被大規(guī)模地消滅;但從來就沒有哪一個種群被它的天敵們徹底滅絕,因為這意味著后者在第二年產(chǎn)下的那一窩幼蟲將要餓死。補償法則通常維持著生產(chǎn)力和破壞力之間的平衡。
昆蟲寄生蟲及其他昆蟲的捕食者大體上組成了昆蟲的一個綱,對我們來說它們通常是最有益的蟲子,因為它們大量消滅對作物有害的昆蟲。但不幸的是,寄生蟲作為一個綱,它們并不尊重我們對動物的分類:有害種群和有益種群。甚至當(dāng)某個捕食者正在潛近獵物的時候,另一只昆蟲很可能正在秘密跟蹤它,等待機會把蟲卵刺進它的身體,這對破壞者來說意味著在劫難逃的死亡。人們常常發(fā)現(xiàn),未成熟的昆蟲處于行動遲緩或者半死不活的狀態(tài),對它們的身體作一次內(nèi)部檢查通常會顯示:它們被一個或多個幼蟲所占據(jù)。一個幼蟲,比方任何一種瓢蟲吧,常常為了化蛹而附著在一片樹葉上(圖111),盡管依然附著在樹葉上,姿勢彎曲,有點蛹的樣子了,但它并沒有變成一只蛹,而是繼續(xù)保持不活動狀態(tài),并很快變成無生命的形態(tài)。不大一會兒,一只寄生蟲鉆出了幼蟲干縮的外殼,證明了發(fā)生在幼蟲身上的厄運;即使沒有看到篡位者,幼蟲外殼上的出口孔也能證明它之前的占領(lǐng)和逃離。
而寄生蟲自己,難道就過著沒有麻煩的生活嗎?難道它們就是昆蟲世界里生與死的最終主宰者嗎?如果你有幸在某個時候研究一下戶外蚜蟲的話,你或許會看到一只極小的黑色小蟲子(不比最小的蚊子大),盤旋在蚜蟲滋生的植物附近,或者捉摸不定地在葉子之間穿梭飛行,帶著尋找某種東西但又不知道它在哪兒的樣子。你或許會懷疑,這位闖入者是一只寄生蟲,正尋找機會,好把它的卵產(chǎn)進一只蚜蟲的身體里。但在這里,她盤旋在一群肥厚的蚜蟲之上卻沒有選擇一位受害者,接下來,她多半會落下來,在葉子上緊張而熱切地到處亂跑,依然沒有找到可供她選擇的東西。如果她要找的是蚜蟲的話,那她的感覺實在也太遲鈍了。然而,可別看漏了,盯住她,因為她的姿勢已經(jīng)改變了;此時,她確確實實把目光落在了某個引起她注意的東西上,但目標(biāo)僅僅是一個腫脹的、有蟲子寄生的蚜蟲。然而,她興奮地奔向了它、觸摸它、抓住它、爬上它的身體、把它徹底檢查了一遍。顯然,她很滿意。她下來了,轉(zhuǎn)過身,用腹部抵住那個腫脹的木乃伊,伸出了像劍一樣的產(chǎn)卵器,把它刺進了已經(jīng)寄生了蟲子的蚜蟲。兩分鐘后,她的事情結(jié)束了,產(chǎn)卵器被拔出,再次裝入鞘中,然后,這只蟲子走開,飛遠(yuǎn)了。
這個細(xì)小的動物是一種重寄生蟲,也就是說,是寄生蟲的寄生蟲。在我們剛才目擊了的這次行動中,她也把一粒蟲卵刺進了蚜蟲的體內(nèi),但孵化出的幼蟲卻會吃掉那個已經(jīng)占有蚜蟲軀殼的寄生者。另外還有重寄生蟲的寄生蟲,但這個序列并不像老歌謠里唱的那樣可以無限地延伸下去,因為這樣的重復(fù)寄生,必定會牽扯到體型大小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