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幾章,我們已經(jīng)看到沙皇專制是怎樣產(chǎn)生的,它的統(tǒng)治如何像架機器強加在它的國民身上;上層階級如何西方化,而群眾卻進一步淪為農(nóng)奴;知識界怎樣發(fā)展和分裂為從事政府工作和從事人民活動的兩個部分。在前文中,已經(jīng)闡述過亞歷山大二世于1861年解放農(nóng)奴,并建立了州和地區(qū)的自治會或叫地方自治局,這些機構(gòu)主要由地主選舉產(chǎn)生,并管理道路、學校、醫(yī)院等各項事業(yè)。
1881年亞歷山大二世被民意黨人刺殺了。他的兒子亞歷山大三世(1881-1894年)力圖撲滅革命思想,甚至壓制對政府溫和的批評。革命者和恐怖主義者被流放,民意黨作為一個有組織的團體已經(jīng)消失。猶太人遭到大屠殺,這是現(xiàn)代歷史上到彼時為止歷次事件中最嚴重的一次。帝國第一次采取了一個有計劃地進行俄羅斯化的方案。波蘭人、烏克蘭人、立陶宛人、高加索人、分散的德意志居民團體、各種穆斯林集團,全部面臨著被大俄羅斯文化強迫同化的前景。大俄羅斯化運動的哲學家和主要官員是波別多諾斯采夫。他是圣教會的代理人,也是沙皇下面的俄羅斯正教的世俗領袖。波別多諾斯采夫看到了西方某些思潮的異己性和危險性。他夢想把神圣的俄羅斯變成某種宗教化的社會。在這個社會里,受過訓練的牧師應保護其信徒免受西方的潛移默化。
可是,這樣的社會并沒有出現(xiàn)。19世紀的最后20年,俄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變成歐洲文明的一部分。似乎就在一夜之間,它給歐洲送來了歐洲人能夠理解的偉大的文學和音樂作品。俄羅斯的小說在西方簡直是家喻戶曉。所有的人都能閱讀托爾斯泰(1828-1910)的作品而不感到陌生。如果說,屠格涅夫(1818-1883)和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作品中所寫的人物是比較奇妙的話,那作者本身無疑是偉大的歐洲文化家族中的佼佼者。柴可夫斯基(1840-1893)的旋律和里姆斯基-科爾薩科夫(1844-1908)的歌曲曾風靡歐洲和美洲。這些歌曲有時似乎隱含著粗獷、渺?;驊n傷之情,但始終沒有背離俄羅斯的民族風格。俄羅斯人也對自然科學特別是化學作出了貢獻。他們在那些較深奧的智識課題如高等數(shù)學、物理或國際象棋中,都表現(xiàn)出特別的才能。
從19世紀80年代起,俄國也開始進行工業(yè)革命,并成為世界經(jīng)濟體系中的組成部分。歐洲的資本流進俄國,為鐵路、礦山和工廠(以及政府和軍隊)提供資金。到1914年,歐洲人在俄國和美國的投資幾乎相同,各約為40億美元。1897年在維特伯爵的革新政府領導下,俄國采用了金本位,使它的貨幣容易同所有國家的貨幣兌換。在1888年到1913年的25年間,俄國鐵路的增加了一倍多,電報線的里程增加了四倍,郵局的數(shù)量增加了兩倍,傳遞郵件的數(shù)量增加了六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