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摩洛哥和巴爾干半島各國的危機(2)

兩次世界大戰(zhàn):西方的沒落? 作者:(美)R.R.帕爾默


在1908年,以上這種企圖由于兩個事件而激化:第一,青年土耳其黨人(前面已論述他們長期進行反對阿卜杜爾·哈米德的宣傳),如今正要將革命進行到底。他們強迫蘇丹恢復1876年的自由國會政體。他們主張采取步驟從保加利亞和波斯尼亞選出代表參加新的奧斯曼帝國國會,以阻止帝國瓦解勢頭。第二,俄國在遠東的對外政策由于對日戰(zhàn)爭而破產(chǎn)以后,便積極地轉向巴爾干半島和土耳其舞臺。正如過去一貫所渴望的那樣,俄國總想控制君士坦丁堡。奧地利則想完全兼并波斯尼亞,進而使泛斯拉夫思想遭受挫折。

1908年,俄奧兩國外交大臣伊茲沃利斯基和埃倫塔爾達成了一項秘密協(xié)定:他們將發(fā)起召集一次國際會議,會上,俄國將贊同奧地利兼并波斯尼亞,而奧地利將支持開放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給俄國軍艦通行。奧地利根本沒有等到召集國際會議,就迫不及待地宣布兼并波斯尼亞。這就激怒了塞爾維亞人,他們原本認定波斯尼亞是屬于自己的。就在這一年,保加利亞人和克里特島人與奧斯曼帝國最終斷交,保加利亞變成完全獨立的國家,克里特島則與希臘聯(lián)合在一起。伊茲沃利斯基決不可能實現(xiàn)他控制君士坦丁堡的目的了。他的三國協(xié)約同伙--英法兩國拒絕支持他;擬議中的國際會議并未開成。在俄國國內,公眾輿論并不知道伊茲沃利斯基的秘密交易;人們所知道的事實是,俄國的斯拉夫小兄弟塞爾維亞人,被奧地利人以兼并波斯尼亞的方式狠狠地踩了一腳。

第一次巴爾干危機很快就過去了。俄國人因對日戰(zhàn)爭和1905年的國內革命而受到削弱,被迫承認奧地利兼并的既成事實。看來,奧地利在巴爾干的影響增長了。這樣,南方斯拉夫民族主義遭到挫折,同時也變得更為激烈了。

1911年,意大利向土耳其宣戰(zhàn),而且在很短時間內便占領了的黎波里與多德卡尼斯群島。奧斯曼帝國陷入困境,保加利亞、塞爾維亞與希臘聯(lián)合在一起進行了反土戰(zhàn)爭。它們都期望吞并巴爾干的某些領土,并認為自己有此權利。不久,土耳其遭受失敗。然而,保加利亞要求的馬其頓土地卻超過了塞爾維亞的讓步。由此,緊接著1912年第一次巴爾干戰(zhàn)爭以后,1913年又發(fā)生了第二次巴爾干戰(zhàn)爭。阿爾巴尼亞位于亞得里亞海沿岸,其居民主要是伊斯蘭教徒,是引起各國傾軋不和的對象。在兩次巴爾干戰(zhàn)爭中,塞爾維亞人曾占領它的部分領土,希臘人也索取了一部分。它還在幾次場合中含糊不清地答應意大利的部分領土要求。俄國支持塞爾維亞的要求。奧地利則決心去切斷塞爾維亞人兼并阿爾巴尼亞領土后會獲得的去海上的通路。各大國曾達成一項協(xié)定,幻想通過建立一個獨立的阿爾巴尼亞王國以保持和平。由此,奧地利就更加堅定地奉行阻止塞爾維亞獲得出海通路的政策,這引起塞爾維亞和俄國的強烈抗議。但是俄國再次讓步了。塞爾維亞的擴張主義再次遭到挫敗,同時也越加怒火中燒。

第三次巴爾干危機是致命的一次危機。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此前已經(jīng)發(fā)生過兩次危機,曾使奧地利惱火,使塞爾維亞絕望,同時使俄國感到羞辱。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