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國際上的無政府狀態(tài)(2)

兩次世界大戰(zhàn):西方的沒落? 作者:(美)R.R.帕爾默


1871年以后,俾斯麥曾經(jīng)擔(dān)心,如果再一次發(fā)生歐洲戰(zhàn)爭的話,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國可能被分割成幾塊。因此,直到他在1890年辭職以前,一直奉行和平外交政策。我們看到,在1878年柏林會議上,俾斯麥作為一個“誠實的經(jīng)紀人”曾幫助裁決“東方問題”,并且在1885年再次提供柏林的機構(gòu)去管理非洲事務(wù)。為了孤立法國,轉(zhuǎn)移它對歐洲的注意,并使之卷入與英國的糾紛,俾斯麥以滿意的心情去看待法國的殖民地擴張。他力求萬全,與奧匈帝國結(jié)成軍事同盟,1882年,意大利也加入了,于是形成了三國同盟,并一直延續(xù)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此同盟的主要條款是,如果同盟的任何成員國跟兩個或幾個大國發(fā)生戰(zhàn)爭,其他兩個同盟成員國將以武力給予援助。為了預(yù)防萬一,俾斯麥還同俄國簽訂再保證條約。①由于俄國與奧地利處于敵對狀態(tài)(由巴爾干問題引起的),因此,必須采取相當(dāng)?shù)耐饨皇滞螅拍芡瑫r與雙方結(jié)盟。在俾斯麥辭職以后,他所建立的外交對于繼任者來說就顯得太復(fù)雜而且太缺乏光明正大了。于是,俄德條約停止生效。面對著三國同盟,法國不久就抓緊時機跟俄國結(jié)成同盟。1894年簽訂了法俄同盟條約。在那時,從政治上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法蘭西共和國代表激進的一切,而俄羅斯帝國則代表反動和獨裁。但是意識形態(tài)問題被拋在一邊,法國的資本源源輸進了俄國,而沙皇則伸出頭去傾聽《馬賽曲》。

這樣,到1894年,歐洲大陸就分裂成兩個敵對的陣營,即德奧意與法俄。驟然看來,有一段時期這種刻板的對立看起來似乎有所緩和。在1895年的遠東危機中,德法俄三國還曾合作過,以遏制日本勢力的擴張。在法紹達危機和布爾戰(zhàn)爭期間,所有這幾個國家都是反英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曾描繪出一幅大陸同盟反對英國和英帝國全球霸權(quán)的圖景。

許多事情都要以英國怎樣做為轉(zhuǎn)移。長期以來,英國人一直以奉行“光榮孤立”而自豪,他們自行其是,蔑視與其他國家結(jié)盟所帶來的那種依賴性。在法紹達危機和布爾戰(zhàn)爭期間,歐洲人對英國的敵視卻令人大吃一驚。英國與法俄的關(guān)系非常緊張。英國有些人,包括約瑟夫·張伯倫在內(nèi),曾因此認為,必須尋求同德國取得更好諒解的途徑。在這個種族意識覺醒的時代,關(guān)于種族的爭論使英國人和德國人認為他們相互間有著血親關(guān)系,但是他們要在政治上合作是很困難的。1896年,德皇拍給克魯格的電報表示要在南非布爾人與英國的沖突中支持南非布爾人,這不啻一次蓄意的侮辱。1898年,德國人決定建設(shè)一支海軍。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