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之所以害怕年老,是因為擔心沒有辦法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所以接受照護總是需要無比的“勇氣”。
● 不用再為家人和工作而煩惱,能好好享受人生的基本條件,就是“有一處屬于自己的住所”。許多入住照護機構的年長者“想回家生活”的愿望,其實是指“想回到一處屬于自己的家”,而非是“和子女同住的家”,卻常常被誤解。
● 把老房子讓給年長者住,自己則在附近租房子,偶爾再回家看看即可。不喜歡與長輩同住的人,剛好也可以借此保持距離,不傷和氣,當個“兼職家人”或“假日家人”也不錯。
● 不管身在何處,讓自己覺得是專屬的生活空間,住得慣、使用得慣,就是最好的住所。
● 也許花錢能買到五星級住所,卻無法保證絕對能享受五星級照護服務,所以選擇時也要張大雙眼,謹慎以對。
● 生活可自理的年長者不妨選擇入住老人公寓,而不是提供照護設施的付費養(yǎng)老院,除了能保有私人空間,還有餐廳等公共空間,日常事務和其他住戶互相配合即可。
● 單身熟齡女性的自身安全,操之在己。平時要堅持安全守則,以減少被跟蹤或住宅遭入侵的危險,身上更不要帶太多招搖的值錢物品。
● 無論是交通事故、災難還是犯罪事件,都是無法預測的風險,雖然防患于未然是很好的觀念,但若因噎廢食,就太本末倒置了。
注釋
①《沒有出口的家》,現(xiàn)代書館2006年出版。
②日本經濟評論家、作家堺屋太一所命名,主要指日本生于1947年到1951年之間,第二次大戰(zhàn)后嬰兒潮的人口。
③《新·消費階層時代》,日本經濟新聞社1985年出版,文庫版附野千鶴子女士解說,朝日新聞社1989年出版。
④日本有女兒的家庭會在每年的三月三日擺飾人偶娃娃,祈求神明保佑該女孩的平安幸福及健康成長。
⑤《深入報導老人養(yǎng)護中心》,朝日新聞社1988年出版,同朝日文庫1992年出版。
⑥《不和家人同住的家》,春秋社2004年出版。
⑦原文為“worker‘s collective”,協(xié)會成員既是出資者,也是經營者,并且共同分擔勞務的非營利組織。
⑧《魔女的理論》,EPONA1978年出版。
⑨《紫式部的訊息》,朝日新聞社1991年出版,新版則于2005年出版。
⑩《自己的房間》日文書名為《私ひとリの部屋》,村松加代子譯,松香堂書店1984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