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成人過分需要兒童的身體,在帶孩子時,他們喜歡把寶寶不斷地抱在懷里,不停地感受來自孩子身體的舒適感,這樣容易使孩子內(nèi)心非常地軟弱,面對他自己的環(huán)境會產(chǎn)生退化現(xiàn)象,這種退化指退到子宮里的狀態(tài)。但即便是這樣,在成人恰當?shù)年P(guān)懷和持續(xù)的工作興趣培養(yǎng)之后,孩子也會走出那種退化心態(tài),開始熱愛對周圍環(huán)境的探索。隨著探索日漸豐富,孩子的內(nèi)心充實起來,他們的精神逐漸有了力量,他們用來發(fā)展的力量也得到了滿足的消耗。這樣的孩子既吃得香也睡得香。由于睡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此他們很少有睡前的壞習慣。
看案例中孩子的狀態(tài),應該不是一個很陽光的孩子。我們成人應該反思一下,為什么一歲多的孩子需要安慰物?兩歲的孩子竟然能把成人趕出去?無非有幾種可能性:一、對成人的需求不能獲得恰當?shù)臐M足;二、依戀成人不如依戀安慰物讓他感覺舒服;三、成人讓他感覺到緊張和有壓力。我們看到案例中家長只講了孩子的情況,沒有描述家里人的情緒狀態(tài),甚至媽媽對保姆的養(yǎng)育方式非常滿意,這很讓人懷疑。因為兒童的行為我們稱之為象征行為,某一些對孩子發(fā)展不利的行為總是象征著它內(nèi)在的意義,教育者和兒童心理專家就是通過這些象征行為去解讀兒童,分析和猜測可能造成這些象征行為的內(nèi)在原因的,進而達到幫助人們理解孩子的目的。
這樣看來,當孩子出現(xiàn)了某些不良習慣時,成人只把所有的力量用在怎么制止兒童這些不良習慣上,顯然是不夠的,因為這樣會使兒童一種不良行為被制止后又出現(xiàn)另外一種。就拿案例中的孩子來說,如果他拉毛毛是出于心理的需求,那么就是說他需要安慰,這說明阿姨和媽媽以前的安慰行為沒有使他獲得滿足。如果我們在解決這個孩子的問題時,不考慮我們成人安慰的方式和質(zhì)量,只去像戒毒一樣去戒掉孩子的自我安慰行為,那就不僅不是幫助兒童,甚至有點迫害兒童的感覺。所以如案例中的情況,父母一定要想得更深一點,真正解決了孩子的困難,再去解決孩子由困難而造成的象征行為。
溫馨提醒
首先想辦法弄清楚阿姨整個一天是怎樣跟孩子互動的,是否為了讓主人滿意而把孩子圈在一個不能動的地方,然后自己去做家務?是否為了怕孩子受傷不讓孩子活動?如果是這樣的話,孩子內(nèi)在的生命力就不能獲得釋放,長久的壓抑會使孩子發(fā)展出一個固定的替代式的行為模式,如用啃指甲、咬衣服角來替代需要不斷的需求。案例中的拉毛毛類似于這種情況。
孩子在不同的發(fā)展時期需要不同的工作材料,如果不能獲得工作材料,孩子身上需要發(fā)展的力量就會無處可施,這樣到頭來孩子內(nèi)心就只有需要動的欲望而沒有動的目的,這就是所謂的多動癥。如果這種沒有目的的動使家長非常擔心,強烈地遏制這種動,時間長了孩子就會用挖鼻孔、揪頭發(fā)、揪眼睫毛、啃指甲這樣的行為來滿足動的欲望,這也就是大家所看到的焦慮。這樣的焦慮并不只是由于恐懼和等待母親等需求造成的。因此讓孩子在白天醒著的時候獲得發(fā)展的滿足是非常重要的。給孩子準備多一點工作材料,引領(lǐng)孩子去工作。阿姨可以不做家務活,把力量和心思多用在孩子身上。
在孩子的問題還沒有找到,還沒有很好地解決時,先不要急著去斷掉孩子的依戀行為。等孩子的問題解決之后,根據(jù)孩子的心理狀態(tài),選擇切斷這種行為的時機。成人可以直接把有害的物品拿掉,時刻和孩子在一起使孩子獲得精神的滿足,同時在孩子那種行為出現(xiàn)時馬上分散他的注意力,或在孩子痛苦時,給予安撫和其他事物的吸引,這樣堅持一段時間,孩子就不再有那樣的不良行為。
對一個兩歲的孩子,還是少用語言為好。因為在孩子的經(jīng)驗庫里,還無法把語言和行為配起對來,孩子的意志力還不夠?qū)⒋饝氖虑楦吨T實施。而成人在對孩子進行語言教育時,說話的氛圍、心境都會使孩子感覺到不舒服。成人以為孩子聽懂了,但卻發(fā)現(xiàn)孩子答應了卻沒去做,成人可能因此產(chǎn)生不良情緒。在下一次重復對孩子進行語言教育時,就將成人的情緒帶出來,使孩子更加注意那不讓他做的事,于是孩子會想盡辦法去做那件事,到這時兒童發(fā)展的力量就已經(jīng)被扭曲了。所以,對三歲以前的兒童,越少使用語言教育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