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會有這種現(xiàn)象呢?原因之一與工作的客觀狀態(tài)有關。自遠古以來,雇主從不曾用心關注員工的福利,對那些在南非地下兩公里深的礦井中掘礦、在酷熱農(nóng)田里砍甘蔗的人而言,要想達到心流狀態(tài),非得有超強的內在力量不可。即使在民智大開的今天,人力資源受到極大的重視,管理層仍不太重視員工的工作感受。因此,當許多員工表示,不指望由工作獲得生命的內在回饋,而要等到踏出工廠或辦公室才能感到快樂時,這種情況一點兒也不令人感到意外。不過,這樣的陳述與事實還是略有出入。
第二個原因是對第一個原因的補充。250年前的工業(yè)革命期間,工廠工人必須在不人道的條件下工作,空閑時間十分稀少,所以空閑時間自然成為珍貴的資源。工人認為,只要多擁有一些空閑時間,自己就會快樂一點兒。于是,為了縮短工時,工會一度陷入奮戰(zhàn),最后終告成功,為人類歷史增添了一項光榮的成就。
不幸的是,閑暇看似快樂的必要條件,實際上卻無從保證。因為學習如何有效利用閑暇,遠比想象中困難,而且多擁有一些好東西也不見得一定更好。同理,某些事物若擁有少量可以豐富生活,量多卻反而會產(chǎn)生反效果。這也就是為何20世紀中期的精神醫(yī)師及社會學者紛紛發(fā)出警告,認為休閑時間過多有釀成社會災難之虞。
正是由于上述兩點,許多人無法體驗或不愿承認:工作也可以十分有趣。然而,若拋開各種文化偏見,下定決心讓工作具有個人意義,即使是最平凡的工作,也可以增進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