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一時一事:專注力決定效率(3)

不加班,搞定所有工作 作者:(美)托尼·施瓦茨


根據(jù)約翰·鮑爾比的研究,孩子的安全感越強,他們離開母親去探索世界的膽量就越大。發(fā)展心理學家愛利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提出一個“基本信任”的概念,如果缺乏這種基本信任,當母親離開時,19個月大的孩子就會大哭,因為他害怕媽媽不再回來。缺乏安全感的5歲孩童選擇一塊棉花糖的情形與此類似,他也是迫切需要某種帶來愉悅與撫慰的東西。他知道,這東西馬上就能改善他的感覺,所以在他的世界里,這東西就變成了一切。安全感強的孩童沒那么大的恐懼感,所以能夠將注意力從棉花糖上移開,以換取稍后更大的回報。前額皮質戰(zhàn)勝了杏仁核。

米哈伊·奇克森特米哈伊在《生命的心流》①中對此作了精彩概括:“專注于自我會消耗心理能量,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感受到威脅。每當威脅來臨,我們需要使自我形象進入意識中,然后才能弄清楚那威脅是否嚴重、我們該如何應對。”與此相反,我們越是感覺安全,就越能將注意力分配給長期目標?!白晕乙庾R常常是我們最大的干擾源,但對有安全感的人來說,它不是問題,”奇克森特米哈伊繼續(xù)解釋說,“他不擔心自己的狀況、外界的看法,而是全心全意致力于他的目標?!痹絹碓蕉嗟难芯勘砻鳎覀兊膬?nèi)在焦慮感可能在不同程度上有遺傳傾向,但同樣明顯的是,對依附感的體驗也深刻影響著我們的安全感。

無論對于家長和老師,還是領導者與管理者,這都是深刻的一課。你若想要下屬推遲滿足感、有效利用注意力,那么給他們關愛和安全感將大有幫助。利用這一道理,你還可以教授他人如何管理注意力,這種技能極少被作為學校課程,更別說企業(yè)的培訓內(nèi)容。米歇爾及其同事們就曾作這種實驗,他們教給那些自制力差的孩子一些簡單的心理技巧,幫他們將注意力從棉花糖等熱刺激因素上移開,讓他們也能像自制力強的孩子那樣。經(jīng)過適當培訓,很多原本堅持不了一分鐘的孩子也能夠等足一刻鐘了。

在工作中推動持久的行為改變時,我們也依賴于類似的原則。在第三章我們解釋過,我們會教客戶建立“律規(guī)”,即在特定時間做特定的事,那樣他們就能變得自動自發(fā),而不必有意識地動用自己的意志力或自制力。實際上,我們是教他們在集中注意力時如何排除潛在的干擾。例如電子郵件的問題,為了專注于眼前最要緊的任務,很多客戶建立了特定時間不處理郵件的律規(guī)。

史蒂夫·萬納(Steve Wanner)是安永的一位合伙人,當我們首次遇到他時,他每天工作12~14小時,基本每晚到家時都已筋疲力盡。他在晚上難以享受與妻子兒女的天倫之樂?;剜]件的習慣是最耗費他精力的事情之一,從一早起床到夜晚睡前,要么用黑莓、要么用電腦,他不斷地回郵件。就像盯著棉花糖的4歲小孩難以克制自己一樣,如果不斷看到或聽到新郵件進來,多數(shù)人也很難克制。在我們的督促下,萬納建立了一條律規(guī):每天只在特定時間段處理郵件,其他時間完全置之不理。

萬納主要擔心客戶或同事會嫌他反應慢,或自己錯過重要郵件。為解決這一問題,他在郵箱設置了自動回復,說明他只在固定時間回郵件,如果誰有急事,可以直接打他的手機。他還打電話給重要的客戶,說明自己這么做的原因。萬納發(fā)現(xiàn),建立這條律規(guī)后,他能夠一次處理完畢所有郵件(這正是一時一事的益處),而在以前他經(jīng)常做不到。雖然他告訴人們有急事可以給他打手機,但幾乎沒人那么做。

我們有幾十位客戶都采用了類似的律規(guī)。他們也像萬納一樣,發(fā)現(xiàn)其實并不會錯過什么重要郵件。事實證明,電子郵件帶來的緊迫感都是人為制造的。如果你不常查收郵件,然后告訴你認為重要的那些人,“如果有急事請打電話”,這就會迫使他們自問,“我真的需要馬上得到答復嗎?”在多數(shù)情況下,答案是否定的。

注意力優(yōu)先給誰?

分散注意力的不僅是電子郵件,因為同時應付很多事情,我們給自己制造了大量干擾:別人隨叫隨到,電腦上同時開好幾個窗口,眼前什么事最急就做什么,卻不管它是否真的重要。我們總是在躲避浪頭,以免被淹沒,所以永遠在各種外在需求中窮于應付。我們在制訂和貫徹計劃方面極其低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