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廟號、謚號、年號的由來

歷史原來這么八卦 作者:諸葛文


 

當(dāng)我們聽到古代皇帝的名字的時候,往往有點(diǎn)暈,為何?因?yàn)槊钟幸淮蠖?,可以這樣稱呼,也可以那樣稱呼。除了姓名外,一般在死后都有廟號、謚號,作為后世的稱謂。那么,這些“名”或者“號”有些什么來歷或者講究呢?

我們先來認(rèn)識一下所謂的“廟號”。

所謂“廟號”,是指帝王死后,出于祭祀祖先的需要,他的子孫會修建一座廟宇,然后在廟里立室奉祀時追尊的名號。對于廟號,早期的朝代和近期的朝代的用名方法都有所不同。比如商代,那時候的廟號是用每個王的生日的天干來稱呼,而不是用他的名字。比如夏、商兩代的王,廟號就有如下這些,太康、少康、太甲、孔甲、盤庚、帝辛等,也是最早的廟號了。后世對廟號則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biāo)準(zhǔn),常用“祖”或“宗”字。一般只有開朝的黃帝被稱為“祖”,而往后的君主只有那些有治國才能的君王,才被封為“宗”。

我們再來認(rèn)識一下所謂的“謚號”。

所謂的“謚號”是指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據(jù)他們的生平給予的一種稱號,稱為謚或謚號。有褒貶善惡、蓋棺定論的意思。就是一個君王死后,朝廷會根據(jù)他的生平表現(xiàn),用一個名字來概括他,相當(dāng)于對其一生的評價。既然是對一位君王一生的評價,當(dāng)然有好有壞了。所以就有美謚;也有惡謚。大致分為三類:屬表揚(yáng)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屬于批評的有:煬、歷、靈等;屬于同情的有:哀、懷、愍、悼等。

最早的謚號產(chǎn)生于周朝。譬如,周武王滅商朝有功,死后就謚為“武”,后人就不叫他周姬發(fā),而叫周武王了。周文王因?yàn)榘l(fā)揚(yáng)文化,關(guān)心民生、內(nèi)政,死后謚為“文”,后人亦就不叫他周姬昌,而叫他做周文王了。這種謚法一直流傳了兩千多年,直到清王朝滅亡。除了天子外,諸侯、大臣也有謚號。東漢還出現(xiàn)過私謚。私謚不是由朝廷賜予,而是由德生們評定的,不過,這種例子也非常少。

那么,“廟號”和“謚號”有什么區(qū)別呢?

首先從名字來判別,一般帶祖或宗的就是廟號,而帶帝的便是謚號。

唐以前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但都有謚號,唐以后才又流行封廟號。所以唐以前大都稱謚號,如漢光武帝、魏武帝、隋煬帝等等。唐朝以后,一般都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等。不過在這期間,也有特別的。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廟號是“玄宗”,謚號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后人便取中間關(guān)鍵字“明”,因而唐玄宗又被稱為“唐明皇”。

再說說皇帝的“年號”,這其實(shí)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公元前113年,武帝以當(dāng)年為元鼎四年,并追改以前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個年號的周期為6年。所以公元前140年為漢武帝建元元年。這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在漢武帝之前,史家以王號紀(jì)年,比如周赧王二年、魯隱公元年等。漢武帝以后,開始以年號紀(jì)年。其間皇帝還喜歡在年號上換花樣,有的幾年換一次,也有的一年要換幾次。例如漢武帝有11個年號,武則天在位21年則有18個年號,等等。

明朝以后,基本上都是一個皇帝一個年號,因此史家也常常用年號來稱呼皇帝,例如萬歷皇帝、康熙皇帝等。歷史上皇帝的稱號不一而足,大概遵循這樣的定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