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祭典冤魂

歷史原來這么八卦 作者:諸葛文


 

端午節(jié)的來歷最初竟是紀念伍員(伍子胥)

每年農(nóng)歷的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五日節(jié)、艾節(jié)、端五、重午、午日、夏節(jié),原本是夏季的一個驅(qū)除瘟疫的節(jié)日。端午節(jié),人們都認為它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其實不是,最初其實是為了紀念伍子胥。

伍子胥為春秋時代楚國人,由于父親和兄弟都被楚平王殺害了,所以投奔了吳國,得到了吳王的器重。后率兵攻打楚國,大獲全勝,對楚平王鞭尸三百,報了殺父殺兄之仇。吳國越來越強大,吳王開始變得驕傲,伍子胥十分擔憂,力勸吳王,惹得吳王很不高興。有一次,吳王聽信了讒言,令伍子胥自刎,并將其尸體裝入皮革袋中投入了錢塘江。伍子胥冤死,從此錢塘江常起怒濤,傳說是他變成了“波濤之神”。從此,吳國百姓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會舉行“迎濤”儀式來紀念伍子胥的。

后來,才慢慢變成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節(jié)日,這個說法最早出自于南朝梁代吳均的《續(xù)齊諧記》和南朝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據(jù)說,屈原投汨羅江后,百姓得知后馬上劃船撈救,可一直劃到了洞庭湖,始終都沒有見到屈原的尸體。那時,正下著雨,很多小舟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小舟上的船夫們聽說人們正在打撈賢臣屈大夫時,也都冒雨出動,爭相劃進了茫茫的洞庭湖。后來為了寄托對屈原的哀思,人們常常蕩舟江河之上,便逐漸發(fā)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為了保護屈原的軀體不被魚蝦損傷,又紛紛把裝著米的竹筒投入江中。后來,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就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祭奠,這就是最早的粽子“筒粽”。唐代文秀《端午》詩云:“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靶Τ彰烀?,不能洗得直臣冤。”這都說明了端午節(jié)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有關。

端午節(jié)還有佩戴香囊的習俗,香囊也叫香包、荷包、香袋,是用五色絲線纏繞而成,或是用碎布縫制而成的,內(nèi)裝有各種香料。傳說,端午節(jié)戴香囊可以避邪,但佩戴香囊也是有講究的,小孩一般佩戴動物的,如老虎、豹子。老人一般戴菊花、桃子、蘋果、荷花等形狀的;而在熱戀中的女孩,更加講究端午節(jié)送香囊,她們會精心制作一兩個香囊送給自己的情郎,來保佑情郎健康平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