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

政治思考:一些永久性的問題 作者:(美)格倫·廷德


這本《政治思考:一些永久性的問題》是美國波士頓馬薩諸塞大學的資深教授格倫·廷德三十多年前寫的書,1988年出版過第一個中文譯本,如今英文版已更新到第6版,足見其受歡迎程度。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這是古代希臘哲學大師亞里士多德的名言。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隨時都會遇到政治問題,甚至許多經(jīng)濟和社會問題的解決也往往涉及政治,需要采取相應的政治舉措。但是,人們卻往往簡單化地看待政治問題,忽視對其進行哲學上的思考;或者是盲目地接受某些政治教條,卻不追問其背后的原則是否正當和合理,因而變成惡劣政治意識的俘虜。

針對這種情況,本書作者以政治思考作為主題,深入淺出地展開了對一些帶根本性的政治問題的問答式論述。尤其是關于自由、平等、權力、權威、權利、合法性、正當、合理性等基本觀念,作者進行了相當深入的思索和論證。正如作者所說,本書的最大特點就是,它不只引導人去讀,而是為了讓人用,即通過討論、寫作和長時間的思索來運用。作者一共提出了幾十個基本的政治問題。其問題的提出也不是簡單地為了讓讀者了解其他人所處的窘境,而是讓他們自己陷入自身的窘境。真可謂置之死地而后生。通過身臨窘境的體驗,讀者在讀本書時,至少要對幾個問題進行詳細思考,并自己盡力找出答案。

作者認為,對政治的思考本身就是一個目的,因而本書也幫助讀者了解和學習政治思想史。一些人以為政治問題是簡單的,并不需要花費多少精力去尋找合理的答案。他們不知道,古往今來,許多認真負責的思想家,對于看似簡單的政治問題進行過深刻的探究和思索。要了解偉大的思想家,就需要對他們的內(nèi)心精神世界有所了解。這就是學習哲學史對于提升人的理論思維的極端重要性。要了解思想大師的內(nèi)心精神,就需要感受刺激他們進行思考的疑問和憂慮。所謂同情的理解,就包括感同身受的體會,只有帶著一種珍貴的和深厚的同情感去分析一位獨特的思想家,才能做到這一點。本書作者在回答各個基本政治問題的過程 ,一再地帶領讀者深入思想大師們的精神世界,再度與他們一起思索,尋求合理的解答,當然并不是強求惟一的一個標準答案。

在西方政治思想發(fā)展史上,至少在近期的幾百年里,自由主義逐步占據(jù)了主導的地位。一系列大師從各個角度論述了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的基本觀念和原則。但是自由主義也是在與各種思想的論辯中發(fā)展的。激進的政治思想和保守主義者與自由主義主流長期進行著論爭,盡管有時候,思想派別的邊界線并不很清楚,甚至某些保守派也被當作自由主義的右翼。本書作者沒有簡單地以主動站隊的方式一再論證自由主義思想的正確,而是仔細地比較這些不同思想的類似點和相異之處,分歧究竟在哪里,客觀地介紹各自的核心論述,引導人們進行相對客觀的思考。尤其是作者對于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哲學也比較客觀地進行了介紹,甚至認為在基本思想前提方面,比如堅定地相信理性方面,馬克思主義更接近自由主義。而作者對于保守思想的深入分析,也有助于讀者了解那些不愿意接受平等觀念、主張維護傳統(tǒng)價值觀的人們,究竟是怎樣論述自己的基本觀點和立場的。

以對平等的論述為例,作者認為,“對馬克思主義最有效的對抗,也許來自于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們:他們認為,正義不支持社會被分裂為分割的、不平等的階級,所有階級都可以領悟到對正義的這種要求,因而可以一起合作根除或至少緩和階級的差異。這是由富蘭克林·D·羅斯福與約翰·F·肯尼迪所代表的一種自由主義的中心思想。在回答階級差異是否一定阻礙統(tǒng)一的問題時,自由主義者一般更同意馬克思的觀點,而不是伯克的觀點。確實,許多自由主義者會滿足于緩和階級差異,而不是將它全部消除。但是,自由主義總的說來站在平等一邊,不易與伯克的觀念調(diào)和,伯克認為階級差異可以為社會的統(tǒng)一作出貢獻。

至于取得這一目標的可能性——廢除階級差異的可能性,自由主義者一般與馬克思和伯克的觀點都不相同。他們感到,階級差異不能夠用武力廢除(或緩和),但是無論如何必須要廢除(或極大的緩和)。其手段是建立超越階級分歧的理智共同體。階級不應該在接受社會中而應該在改革社會中得到統(tǒng)一。所有的階級應該走到一起,成為一個單一的共同體,正如保守主義者要求的,但不是依然如故,而是應該成為一個改革的共同體,一個還不完善但是正在逐步完善自己的共同體?!?/p>

這里之所以引用這個較長的段落,是想說明,本書作者在探討基本政治觀念時,以客觀論述不同派別的思想觀點為主要任務。不是簡單地劃線,以要么全對、要么全錯的方式來討論不同的政治理念和原則,而是盡量接近各個流派的代表性思想家的本來想法,給以公正的評價。當然,本書作者的基本立場是作為西方政治思想主流的自由主義的。

為了讓讀者客觀地了解主要的政治觀點及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和發(fā)展,作者在每章后面列舉了詳細的推薦書目。這些精選的著作,都是本論題上有代表性的作品,對于理解基本的政治觀念和問題,很有幫助。作者這種嚴謹?shù)膶W術態(tài)度,同樣值得嘉許。

作者指出,在二十世紀,人們面臨著一些嚴重的問題,個人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威脅。“組織人”、“孤獨的人群”、“大眾的反叛”以及類似的詞語,都是有名的警示。“通過這些警示,作家們表達了個人被社會吞沒,喪失了自我的普遍感覺。從令人震驚的流浪人群和城市臟亂的場景中,從種族與種族之間的仇恨中,從無法控制的暴力使現(xiàn)在美國許多兒童在上學之前先要武裝自己的事實中,我們看到了證據(jù),個人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廢品,可以被隨便扔掉或輕易地摧毀。但是,如果我們在談到‘個人的尊嚴’時,真的不明白我們指的是什么,我們怎么能夠挽救個人呢?”

這是作者在政治思考中嚴肅地提出來的問題,實質(zhì)上是如何處理個人與組織、社會和國家的關系問題。我們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再看看現(xiàn)實世界,這些問題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盡管有了相當一些進步。一方面,如何維護個人權利不受政治權力機構和權威以集體和社會的名義進行的侵害,尤其是克服因種族、出身、階級、地域、習俗等等的差異而產(chǎn)生的各種人為的不平等,依然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另一方面,個人如何在自由地發(fā)展自己的個性、按照適合自己的方式去生活時,顧及社會和群體的合理的利益,維護公共理性,以鞏固社會和諧和穩(wěn)定秩序,避免社會的崩潰,同樣存在著相當一些需要努力和改進之處。前一方面的惡性發(fā)展的一個結(jié)果就是所謂權威主義體制的瓦解,人們?nèi)找孚呄蜃杂珊兔裰鞯捏w制。而后一方面的極端例子是在自由市場中,個人與小團體追求利益最大合理化的同時,卻未合理地顧及社會總體利益和資源的合理配置,以致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在財政金融上債臺高筑,危及社會的基本穩(wěn)定和經(jīng)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正因如此,本書作者所努力倡導并且身體力行的政治思考,在今天仍然顯得重要和可貴。學會思考而不是盲從,遵從理性而不是迷信,我們在處理政治問題時就會主動得多。

這正是我向廣大讀者推薦本書的主要理由。

顧肅 2010年4月30日于南京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