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根攔江鐵鎖鏈必定又粗又重,不重不能夠達到攔截的目的,不粗就很可能會被砍斷。
但是,由于鐵鎖鏈又粗又重,問題也隨之而來了,鐵鎖鏈很可能會沉到江面以下,那么,鐵鎖鏈對于湘軍輕巧的舢板小船就失去了攔截作用。
于是,太平軍又在江面上部署了大量的木排,木排的作用有二:
一是可以依靠水的浮力防止鐵鎖鏈下沉;二是同鐵鎖鏈一道攔截湘軍戰(zhàn)船。
鐵鎖鏈、木排都部署好了,之后的工作就是要考慮如何布兵了。
由于田家鎮(zhèn)為重鎮(zhèn),秦日剛料定湘軍必定會前來攻打,于是就決定親自坐守田家鎮(zhèn),布兵2萬,其余2萬太平軍則由韋俊、周國虞等將領(lǐng)帶領(lǐng)前去半壁山設(shè)防,而嚴守半壁山原因有三:
一是半壁山是攔江鐵鎖的另一端,需要嚴加防護;二是此處是安置大炮堵截湘軍陸師的最佳地點,不僅地勢高,而且有利于自身的隱蔽;三是半壁山突兀于長江之內(nèi),也是堵截湘軍水師的絕佳之處。
兩岸陸師部署完畢,那么水師的部署更要錦上添花了,為了保證鐵鎖鏈起到攔截作用,又不至于被湘軍輕易地砍斷,秦日剛命水師小船在鐵鎖鏈上游沿江排開,并在船上安放槍炮,一來可以保護鐵鎖鏈,二來可以正面與湘軍開戰(zhàn),同時也可以利用鐵鎖鏈的攔截作用,防止作戰(zhàn)時戰(zhàn)船順水流而下(此段長江呈西北東南走向,在重力的作用下,戰(zhàn)船很容易沿江而下)。
這樣一來,秦日剛在長江之上部署的攔江鐵鎖鏈就成了一道堅固的屏障,無論湘軍從陸路開始進攻,還是從水陸開始進攻,他們突破這個屏障的可能性都是小之又小的。
從整個作戰(zhàn)的部署來看,太平天國起義并不像以前的農(nóng)民起義,它有許多富有軍事頭腦的高級領(lǐng)袖,而且還有驍勇善戰(zhàn)的將才,從這一點來看,太平天國起義能夠占據(jù)大清朝的東南半壁江山并非偶然,太平軍的確是一支實力不容小覷的軍隊。
而作為太平軍死對頭的湘軍來說,敵人越強大,自己存活下來的概率也就越小,面對如此浩大的攔截之勢,無論誰看到都會頭皮發(fā)麻、不知所措,曾國藩雖然在軍事作戰(zhàn)方面很有研究,但是,初次見到秦日剛的部署時,曾國藩也傻眼了。
但是,在湘軍連勝兩場戰(zhàn)役以后,湘軍士氣大振,原本像軟茄子一樣的士兵,在士氣的鼓舞下一個個都變成了利箭,只是一向做事謹慎小心的曾國藩在當時或許低估了湘軍的戰(zhàn)斗力,以至于作戰(zhàn)初期,曾國藩認為這是一場不可能獲勝的戰(zhàn)爭。
欣賞著自己天衣無縫的杰作,秦日剛開始飄飄然起來,看來曾國藩跟此地真是有緣,大老遠從湖南跑過來,也只不過是為了來受死。
但是,他似乎對歷史不太熟悉,不曾想,當年,吳國也充分利用了田家鎮(zhèn)半壁山的地理位置,可是最終也沒能攔住晉軍的進攻,只落了個“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的下場。
不過,那是一場晉軍以強克弱的戰(zhàn)役,但是,在這場戰(zhàn)爭中,太平軍并不算是弱者,因為,湘軍經(jīng)過武昌裁軍后,雖然又招募了一批新軍,而且朝廷也派了兩三千人協(xié)助湘軍作戰(zhàn),但是,戰(zhàn)爭必然存在傷亡,此時的湘軍水陸也不過15000人,加上清兵最多3000人,湘軍隊伍總?cè)藬?shù)也不過2萬人。
而太平軍雖然有1萬人是敗下陣來的潰兵,但是,在總數(shù)上卻是湘軍的一倍,總共4萬人,以2萬人的軍隊攻打4萬部署嚴謹之師,看來,真如燕王秦日剛所預(yù)料的那樣,此地就是曾國藩和湘軍的葬身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