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真心想做,便放手去吧
天風(17歲)
你正翻開的這本書,是半年間的教學反思。
“教育”是面對他人生命的藝術,“學習”是面對自己生命的藝術;所謂反思,便是試著清楚面對錯綜的世界,不肯在訓練和習染中輕輕放過。
世上太多的訓練,教我們將事情“輕輕放過”。不為自己生命做主,卻倚著早已套就的種種價值,將記憶作了解、以復誦為創(chuàng)造;學習成了積累成見、接受種種系統(tǒng)的操縱制約—在專精一藝以應付世界的同時,質疑和好奇便漸漸忘卻。
可是除了親身探索的知識,還有什么能讓人踏實?除了自知自明的信心,還有什么能讓人免于恐懼?
所以說“自主學習”,不是理論箴規(guī),而是生活的態(tài)度—承認自己的局限,不試圖宰制他人;反思既有的規(guī)則,不逃避內心的恐懼。而這些,都要等體認到發(fā)現(xiàn)與獨立的喜悅、不依恃習慣和他人的安排時,才會真正明白。
為什么要學習?說穿了,便是為了了解溝通的門徑,改變世界,也讓它影響你。掌握手上的資源、明白心內的想望、了解此刻的限制,縱使門徑無數(shù)、世事常新,總不會困惑猶疑。
有人看過這本書,說實際方法談得太少。其實文字能達到的,總是借你原本經驗的投射—因為沒有相同的生命,也就沒有不易的準則。讀者或許在字里行間瞥見自己的身影,有些感觸或體悟,倘若再想從作者生命的片斷里擷取什么,便是奢求了。
教育者又何嘗能真的“教會”什么呢?在種籽,教師們只是和學生共同創(chuàng)造一個較少傷害和壓抑的環(huán)境,同時真心相信:只要雙足不被捆起,孩子總是會找出自己的路;要是將魚身硬接上雙足,反而剝奪自在游水的可能。這般“信任孩子、整理自己”,在書里看來容易,真要活出來,卻往往得經過數(shù)番掙扎。
一年前我開始傾聽世界、不加干預,還總是怕傷了旁人。后來才發(fā)現(xiàn)傷己傷人的,往往正是這個“害怕”。如今看來,二十四篇書信都是在說:
“真心想做,便放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