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工夫,美國的犯罪率從災(zāi)難性的高度戲劇性地全面下降。有經(jīng)濟學家說,興許是毒品新產(chǎn)品和墮胎幫了大忙。
20世紀90年代上半期,美國的犯罪率持續(xù)走高。一時間人心惶惶,好像世界末日就要到來。槍殺已經(jīng)變得司空見慣,盜竊汽車、強買強賣、搶劫、強奸……幾乎每天都在發(fā)生。更糟糕的是,所有的專家都肯定地認為這個趨勢還會繼續(xù),并有人預(yù)言,一些年輕的新生代殺手將把整個國家?guī)нM萬劫不復(fù)的災(zāi)難當中。
然而,10年之后,奇跡出現(xiàn)了,美國的犯罪率不僅沒有“不斷上升”,反而幾乎所有類型的犯罪率,大到人身襲擊,小到盜竊汽車,都在下降。青少年犯罪率在5年時間里下降了50%多。
專家們紛紛拋出自己的解釋,有的說是因為經(jīng)濟增長了,可是在美國經(jīng)濟增長更為迅猛的60年代,犯罪卻最為猖獗。有的說是法官們開始更多地使用死刑,可是死刑只能威懾殺人犯,其他犯罪為什么也減少了呢?還有的說是因為槍支管制,但槍自己又不會犯罪。對于這個難題,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經(jīng)濟學家史蒂芬·列維特說,興許是毒品新產(chǎn)品和墮胎幫了大忙。
毒品泡沫破裂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毒品成為美國最令人頭疼的社會問題。美國聯(lián)邦和各州政府每年要花費200億美元來打這場禁毒戰(zhàn)爭,聯(lián)邦監(jiān)獄里的犯人60%都是毒品犯罪分子??墒菍Χ酒饭?yīng)的打擊使毒品更為緊俏,利潤高漲吸引更多毒販鋌而走險。
緊隨毒品而來的是犯罪。由于毒品的生產(chǎn)和販運都是非法的,不受法律的保護,因而毒品交易中的糾紛只能訴諸武力解決。于是,不管是販毒集團最后演變成黑社會,還是黑社會插手毒品買賣,總之販毒這個行當一刻也離不開暴力。
當時由于受到搖滾巨星、電影明星、體育明星,甚至是政治家們的追捧,可卡因幾乎成了權(quán)力與個人魅力的代名詞。它干凈、潔白、樣子非常好看。相比之下,海洛因卻會讓人感覺不夠檔次??墒菍τ谀切┥钤谪毭駞^(qū)的毒品販子們來說,可卡因的銷量從來都不被看好,因為它太貴了。于是遍布全美,甚至包括加勒比海和南美的毒販和“癮君子”們都開始想辦法提純可卡因。一種新產(chǎn)品——強效純可卡因問世了。
對于那些收入不高的吸毒者來說,強效純可卡因無疑是一種非常理想的毒品。因為他只需要購買一點點,通常只需要幾美元。它的效力可以在幾秒鐘的時間里直達人的人腦,然后很快消失,這樣就會促使隱君子們不斷購買更多的可卡因。所以從一開始,強效純可卡因就注定會在市場上取得巨大成功。
高檔毒品終于流入尋常百姓家。毒販們更加努力地擴大自己的銷量,不惜殺害自己的競爭對手,甚至同幫派的人。為了爭奪毒品銷量較大的地盤,毒販們甚至會發(fā)動槍戰(zhàn),暴力犯罪大大增加,僅在1988年就有25%的兇殺案跟毒品有關(guān)。
然而,就在人們驚呼暴力犯罪泛濫成災(zāi)的時候,從1991年開始,與毒品有關(guān)的暴力犯罪行為卻開始消退。這是為什么呢?毒品仍然在流行,真正減少的是毒品交易所帶來的利潤。
隨著毒品的普及,可卡因的價格越來越低。毒品販子們?yōu)榱烁偁幰蚕嗷旱蛢r格,利潤自然也就越來越低。最后,毒品泡沫就像股票市場上的泡沫一樣全面迸裂。年輕的毒品販子們紛紛意識到自己不值得為了如此低的利潤去冒險。很快,毒品交易失去了其原有的吸引力。毒品販子們也不會再為了搶奪地盤而相互廝殺,更不會冒生命危險去買賣毒品,暴力犯罪自然也就減少。
從1991—2001年,年輕黑人(他們在毒品販子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中的兇殺案發(fā)生率下降了48個百分點,年齡比較大的黑人和白人當中的兇殺率也下降了30個百分點。經(jīng)濟學家推算,強效純可卡因至少為犯罪率下降作出了15%的貢獻。
墮胎對社會有利犯罪率下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墮胎。聽起來好像莫名其妙,可事實上墮胎是否合法對于犯罪率似乎確實很有影響。
在美國,是否允許墮胎是個爭論已久的話題。1900年,美國政府在全國范圍內(nèi)禁止墮胎,這個禁令直到60年之后才在某些州略有松動。1973年,一個名叫諾瑪?shù)呐酉蛘峤簧暾?,希望能夠?qū)櫶ズ戏ɑ?。她是個貧窮、沒有受過教育、也沒有任何專業(yè)技能的女孩子,整天酗酒、吸毒,雖然只有21歲,可她卻已經(jīng)生了兩個孩子,并且都已交給別人領(lǐng)養(yǎng)。再次懷孕的諾瑪只是想進行一次人工流產(chǎn)手術(shù)。她的請求得到了一些權(quán)勢人物的支持。最后法庭宣判諾瑪勝訴,并且頒布法令,一夜之間在全國范圍內(nèi)實現(xiàn)墮胎合法化。
什么樣的懷孕女性會選擇墮胎呢?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那些貧窮、未婚或者是未成年的女孩。事實上,當一位女人不想要孩子的時候,她一定有她自己的原因。比如說她可能還沒有結(jié)婚,或者她的婚姻很不幸福。她可能覺得自己太窮了,沒法撫養(yǎng)孩子。她也可能覺得自己的生活本身就不夠穩(wěn)定,或者是不夠幸福,或者是她覺得自己抽煙喝酒的習慣會影響到孩子的健康。她可能是覺得自己太年輕了或者是還沒接受到足夠的教育。她也可能很想要孩子,但不是現(xiàn)在。總而言之,當一位女性不想要孩子的時候,那很可能是因為她覺得自己沒有辦法為孩子提供一個很好的家庭環(huán)境,覺得自己目前無法把一個孩子健康地養(yǎng)大成人。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強行讓孩子出世,他們成為貧兒的概率要比正常嬰兒高出50%。而且即使被生下來,這些孩子生活在單親家庭的概率也高達60%。研究表明,那些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成為罪犯的可能性要比普通孩子大一倍。未成年母親也是導(dǎo)致孩子長大成為罪犯的一項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那些受教育程度比較低的母親是導(dǎo)致孩子成為罪犯的最重要的因素。她們甚至會痛恨那個不該出生的孩子,根本不會為他提供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
換句話說,對于成千上萬名選擇墮胎的美國女性來說,如果她們的孩子出生的話,他們很可能會過上不幸的生活,甚至會成為罪犯。
法令頒布之后的第一年,美國大約有75萬名女性進行了墮胎手術(shù),出生嬰兒人數(shù)與墮胎數(shù)之間的比例為4∶1。1980年墮胎女性數(shù)字達到了160萬人,每出生225個嬰兒,就有1例墮胎。到了20世紀90年代早期,就在法令生效之后第一批出生的嬰兒成長為青少年的時候,也就是他們犯罪的黃金時期,美國的犯罪率突然急劇下降。這說明,當初有很多可能會成為罪犯的人并沒有出生。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世紀60年代的羅馬尼亞領(lǐng)導(dǎo)人齊奧塞斯庫曾經(jīng)在沒有任何征兆的情況下,突然宣布墮胎為非法。跟那些禁止墮胎法令頒布之前出生的孩子相比,這些被迫出生的孩子在生活當中的各個方面都遇到了挫折:在學校里的成績更差,在就業(yè)市場上也缺乏競爭力,而且事實證明,他們成為罪犯的概率也要更大。1989年,東歐劇變,成千上萬名羅馬尼亞人向當局發(fā)出抗議。許多示威者都是十幾歲的孩子和在校大學生。齊奧塞斯庫最終被推翻并槍決。諷刺的是,要不是他那道墮胎禁令,最終推翻他的很多年輕人根本不會來到這個世界上。
社會是如此復(fù)雜,復(fù)雜到我們常常很難用直截了當?shù)脑騺斫忉尫N種社會現(xiàn)象。也正是如此,它才會激起我們無窮的興趣和樂趣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