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一條綿延不息的長河,莊子在上游,我們在下游或末游。
或許是由于莊子暗中掀動的思想波瀾太強勁,或許是由于莊子的陰魂從來未曾死去,或許是由于天下的水原本都是相通的,而我們更和莊子處在同一條河中,所以,雖經遙遠曲折的歷史流蕩,直到今天,我們仍能真切感受到莊子這個人的生命氣息,以及他的思想所激起的無盡漣漪。
司馬遷說:“莊子者,蒙人也。”這是太史公對莊子家鄉(xiāng)故里的交代。而我有時卻把這句話開玩笑地解釋為:莊子是一個喜歡并且擅長蒙騙大伙的人,——用他神奇美富、“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魯迅語)的文章,更用他詭異多端、真假難辨、深邃高渺、越出常軌的思想。
或許正因為這一點,在后世,莊子既傾倒了無數(shù)的名流雅士,賺足了千古美譽,又惹惱了眾多的正人君子,留下罵聲一片。
好在今天我們已經可以擺脫簡單的是非善惡,心平氣和、客觀公正地去看莊子,看他究竟說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看他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看他究竟有多少副面孔。
好在今天我們還可以想自己之所想、說自己之所說,用我們自己的心靈去貼近莊子、感悟莊子、評判莊子,無論前人如何已斷言他有多么好,或有多么壞。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林妹妹”。同樣道理,從遠近歷史來看,有多少讀者,便有多少個莊子。他時而被看做是一個憤世之人,或超世潔士,時而被神化為一個化外老仙,時而又被斥罵為一個鬼混在世間、比小人還要小人、比鄉(xiāng)愿還要鄉(xiāng)愿、比阿Q還要阿Q的無恥之徒……哪個才是真正的莊子?也許都是,也許都不是。
我在盡可能地呈現(xiàn)莊子所具有的各種歧異面孔的同時,也必須承認,本書所描繪的只是我心目中的莊子形象,是我的“這一個”。
本書涵匯了三種視角或三種說話方式:
其一,我以我眼看莊子,我以我心想莊子,我以我手寫莊子。
其二,用莊子的慧眼逼視我的內心,用莊子的妙智激發(fā)我的思考,用莊子的聲音說我自己此前一直想說、卻又一直說不出口的話。
其三,跨越時空,我和莊子站在一起,用我們共同的眼睛看世間之人,用我們共同的聲音說天下古今之事。
坦率地說,前兩條,我可以盡力做到,雖然結果不一定讓人滿意;第三條,我就不知道自己能否做到,更不知道莊子同意不同意了。
無論是愛是恨,或者愛恨交加,抑或因愛生恨、先恨后愛,也無論愛大于恨,還是恨大于愛,讀《莊子》難免動情。不動情,便讀不進、讀不通《莊子》,更無法抵達莊子其人的心靈世界,感受他的精神脈動。但是情之所發(fā),既需合理有據(jù),又需得到動情對象的認可和接受。莊子能接受我這個陌生人的“自作多情”嗎?對此,我心里還真是沒底兒。
反正我是真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