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大家形成一個共識,從彭城到咸陽,山高路遠,障礙重重。雖然說秦朝的戰(zhàn)略機動部隊在進攻趙國,但秦朝的地方守軍仍然十分強大,靠硬攻恐怕有困難。應(yīng)該派出一支仁義之師,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才有可能西進成功。
誰去合適呢?大家都看中了劉邦。一來除上將軍宋義率領(lǐng)的軍隊,也就只剩下劉邦有自己的隊伍;二來劉邦素以仁義著稱,在百姓中有較好的聲譽,是比較好的人選。
在這種情況下,沉默了很久的項羽終于說話了。他說自己愿意隨劉邦西向攻秦,拿下咸陽,為叔叔報仇。
這個要求并不過分,何況在當時的情況下,大家對進攻咸陽都不抱有希望,認為那既是個苦差事,又是一個很有危險的差事。除了項羽,估計沒有別人愿意干這個苦差事。
然而,楚懷王仍然沒有同意項羽的做法。理由是什么呢?《史記》中做了如下記載:
項羽為人僄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坑之,諸所過無不殘滅。且楚數(shù)進取,前陳王、項梁皆敗。
說得很清楚,陳勝和項梁為什么會失敗,都是因為殺氣太重,只知道軍事打擊,不懂得收攏民心。西進咸陽必須要靠仁義之師,項羽這個人殺氣太重,不適合與劉邦征西。
今天看來,這個理由也不是一點道理都沒有。
楚懷王其實還有另外一層用意,那就是控制項羽。他明白,項羽和劉邦都是項梁的手下,如果項羽和劉邦合起伙來,楚懷王是很難控制的。因此,將劉邦與項羽割裂開來,不給兵權(quán),項羽再有本事,也掀不起多大的浪頭,實際上相當于把項羽給看管起來。
那么,不讓項羽西征,總要給他派個任務(wù),安排個職務(wù),否則,于情于理都講不過去。楚懷王就任命項羽為魯公,為次將,跟隨上將軍宋義北上救趙。與項羽一同去的還有范增,這位七十多歲的老爺子被封為末將。
項羽也沒有辦法,于是,他就跟隨著上將軍宋義北上救趙。
但是此時的項羽心情非常糟糕。自己本來是真心真意為楚國著想,愿意迎難而上,西進攻秦,但得不到允許。想到多少年來的坎坷經(jīng)歷,想到爺爺項燕的血海深仇,想到與叔叔項梁冒著那么大的風(fēng)險會稽起兵,沒有叔叔和自己的奮斗,哪有起義軍的今天,更沒有今天這位指手畫腳的楚懷王。叔叔項梁一死,從楚懷王到各位大臣,對自己的態(tài)度可謂是來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zhuǎn)變,真是世態(tài)炎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