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卸責任是恐懼的條件反射,不要認為公司里其他人看不出這點。當一個人做錯事的時候,他很想否認這件事情。
不知道大家是否能夠回憶起,以前小學里常常發(fā)生的一件事情。一個學生作業(yè)沒有寫完,老師很生氣,馬上要批評他的時候,會說:你怎么不寫作業(yè)?
學生的第一個反應就是:“不是……”
學生支支吾吾的時候,老師說:“什么不是?你寫了嗎?”
學生這時候可能會說:“沒有?!?/p>
老師說:“那不就是沒寫作業(yè)?什么不是!就是!”
今天,還有很多人在用“不是”作為被責問之后的第一反應。
當領導責問的時候,條件反射地就做出了推卸動作,接下來往往是無力的辯解,以及一些很粗糙的借口。這樣在公司里會給人留下什么印象呢?大家會覺得此人很難溝通,并且很不實在。
如果責任不是自己的,為什么要先說“是”?
這是一種說話的技巧,是對于別人的一個承接,在不與他人的情緒產(chǎn)生對抗的情況下,再來分清責任的問題,容易讓人接受。
李東與小陳一起工作,其中有一個小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了瑕疵。發(fā)現(xiàn)問題之后,李東忙得焦頭爛額,努力在修補這個失誤。但是沒有想到的是,他收到了一封來自公司高層的郵件,看到這個郵件之后,他感覺自己簡直要崩潰了。
原來,和自己共同負責這個工作的小陳居然主動向領導報告問題,不但把矛頭直接指向自己,而且抄送給很多領導。
李東很無奈、氣憤,因為這個工作是兩個人共同負責的,出現(xiàn)問題兩人都有責任,現(xiàn)在小陳卻把一切推到自己身上。
李東的第一個想法就是立即回復郵件給領導,告訴大家:事情不是這樣的,責任不是自己的!但是他冷靜一想,這樣做的后果是什么?即使自己沒有和小陳吵架的意思,領導也會感覺他們兩個人已經(jīng)吵起來了,對事情的解決是火上澆油。
錯誤已經(jīng)出現(xiàn),只能用對的方法解決錯誤。于是李東按捺住自己的怒氣,理清思路,先不回郵件,而是直接跟小陳電話溝通,表明兩個人共同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然后兩個人一起把錯誤的緣由和領導講明,著手處理下一步工作。
果然,本來看到郵件火冒三丈的領導,看到李東和小陳以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出現(xiàn)在自己面前的時候,火氣消下去一半。領導接著又問到項目的進展情況,李東就把自己采取的彌補措施和時限向領導作了說明,領導皺著的眉頭終于舒展了。
他拍了拍李東的肩膀,安慰他說:“出現(xiàn)問題在所難免,李東你也不要太往心里去,只要能夠解決,下次不再出現(xiàn)這種失誤就行啦!”
李東的方法就是先說“是”,認下了自己的錯誤,然后再用行動證明自己是一個有能力處理錯誤的人。
嚴總安排老王主持一個銷售會議,會議結束后,老王沒精打采地走進嚴總的辦公室,告訴他沒有完成既定銷售目標,只完成了保守估計的一半。聽到這個消息,嚴總嘆口氣說:“這次會議是失敗了。”
老王說:“不是,因為……”一大堆的理由:
“因為這次選的場地不好。”
“因為這次請的講師講得不好,沒有煽動性?!?/p>
“因為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
“因為競爭對手低價促銷?!?/p>
“因為……”
嚴總越聽越火,最后實在聽不下去了,一拍桌子,打斷了老王的話:“說一大堆理由,沒有一句有建設性的,那你應負什么責任?”老王見他這種態(tài)度,也沒好氣地回答:“我就這個能力了,要不你試試看?”
嚴總和朋友提到了這件事,朋友問:“老王在找理由推脫責任,你覺得是誰造成的?”
嚴總趕緊說:“當然是他了?!?/p>
朋友接著問:“不是你嗎?”
嚴總思考了一會兒,接著問:“難道是我的原因?”
朋友說:“那你說呢?”
這令嚴總感到很突然,因為他從來都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
朋友告訴他,在大多數(shù)文化背景中,人們聽到什么事情失敗的時候,容易覺得受到了責備,因為這句話的假設是:“你在這里犯了錯,才會搞成這樣?!薄澳惴傅腻e是什么?”自然都會為自己開脫,因為人都有自我保護意識機制。
假如當初不這么說,而改成:“能把詳細情況給我描述一下嗎?”
老王一定會把整個會議的過程詳細說出來,等他把事情經(jīng)過說出來后,嚴總可以接著溝通:“既然事情已經(jīng)這樣了,你覺得還有什么辦法補救?”老王一定會說一個補救的方法。
嚴總還可以接著問:“這方法不錯,還有呢?”他當然會再想一個方法。
他的方法想得差不多時,可以最后問:‘“在這些方法里面,你覺得哪個較好?”
再接著問:“那接下來你打算怎么做?”等他提出一個具體的計劃后,就完成了一次有意義的溝通。
每個人的潛意識里都有一個防護機制,就像你去推一個人,一定會遭到對方身體的自然反抗一樣,這叫條件反射。對方推脫責任是很自然的事。當你讓他有陳述的機會,將焦點放在你要的效果上,然后給對方一個選擇的機會,幾乎任何人都會為做得不好的事情盡全力補救的。
有兩個放羊的小孩兒,一個姓臧一個姓谷,都趕著羊出去放牧,結果他們的羊都丟了。主人先問臧為什么把羊丟了。臧說,他帶了書去放羊,因為看書看入了迷,所以羊跑了沒發(fā)現(xiàn)。主人又問谷干什么去了,谷說,他去玩色子了,玩著玩著,就把放羊的事忘了。這兩個孩子都失職,一個因為讀書,一個因為貪玩。雖然事情的性質不同,但他們的錯誤卻是一樣的:都不專心于自己的本職工作。造成的結果也一樣:他們的羊都丟了。
很多人稱贊那個姓臧的小孩兒,而將姓谷的孩子作為教育的反面例子。但是作為一個團隊來說,尤其對于公司發(fā)展來說,失敗了就是失敗了,羊丟了就是丟了,結果都只有一個,就是損失的不可避免性。
在工作中,推卸責任、轉嫁過失、拖延、自欺欺人隨時隨地都在發(fā)生。圍繞這些行為,也衍生出很多看似堂皇的借口,比如“不是,是因為……”強調了客觀因素,比如把本來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的工作拖到以后。
如果你總是說“我太忙,給忘了”,難道你就真的忙到了某種程度嗎?如果你覺得一件事情重要到必須記得時,你一定會通過各種方式把它記起來的——拜托同事提醒,或依靠高科技的手機、電腦來提醒你,再不行,一張小小的記事貼就能解決問題。
“忘了”是因為你在為其他的事而努力,卻沒有給該努力的事以足夠的關注,對該關注的事沒有足夠的責任心。
認下自己的錯誤,改正自己的錯誤,說“是”,是成長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