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了伊斯蘭教之后,沙漠上的游牧民族不再把木樁和石頭當(dāng)成神明一樣崇拜(麥加城里存放那塊黑石頭的克爾白圣堂至今仍然保留著)。這些牧民開始崇拜不可見的真主,他們惟一了解他們的神明的途徑就是那本《古蘭經(jīng)》。他們需要有一個地方進行聚會、禮拜,每天或每周一起在那里進行宗教儀式,聆聽神職人員誦讀《古蘭經(jīng)》,于是他們建造了伊斯蘭教的寺院——清真寺。
清真寺與埃及和希臘的神廟風(fēng)格迥異,也不同于基督教的教堂。在清真寺里,我們看不到一尊神像,這使它更像一個教友會的聚會廳——那是最簡單的聚會廳形式。作為伊斯蘭教信徒的阿拉伯人,平日居住在帳篷中,坐在地毯上。因此他們對聚會場所要求也不高,只要是一個屋頂和四堵墻圍成的屋子,其中一堵墻上有壁龕,指出麥加的方向,讓他們知道應(yīng)該朝哪個方向朝拜,這就足夠了。另外,還需要一個講壇,以方便信徒們在每周五誦經(jīng)時宣講真主的教導(dǎo),這是唯一和基督教的儀式相似的地方。
阿拉伯人的清真寺相對于埃及和希臘的神廟有著很大的區(qū)別,和基督教的教堂也大不相同,因為清真寺里沒有擺放任何一尊神像,似乎這不像是一個寺廟,倒很像一個貴格會的聚集地。貴格會也就是教友會,他們的聚會廳堂形式就極為簡單。伊斯蘭教的信徒們平常都住在帳篷里,就坐在地上的毯子上。所以,他們聚集的地方也布置得十分簡單,會場往往只是一個空蕩蕩的屋子,四堵墻壁,一個屋頂,某一堵墻壁上有一個壁龕,表明麥加的方向,有這些就足夠了,讓信徒們在每次祈禱時,知道應(yīng)該朝哪個方向匍匐叩拜。當(dāng)然,最好能有一個講壇,在每個禮拜五誦經(jīng)的時候,以方便智者為教眾們講解真主使者的教誨。這一儀式,倒是和基督教的儀式有幾分相似之處。
清真寺的建筑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每個清真寺都必定有一個噴泉,這是猶太教會堂、佛教寺廟、基督教堂都沒有的。如果穆斯林不經(jīng)過洗浴,就不準(zhǔn)進入祈禱大廳。只有在沙漠中生活過的人,才能體會出水的重要性。對阿拉伯人和北非的土著居民伯伯爾人來說,清澈流淌的泉水是那么的重要,就像生命一樣可貴。
每一個清真寺都設(shè)置有一個噴泉,這是清真寺的一個建筑特點,這也是與猶太教會堂、佛教寺院以及基督教教堂的另外一個不同之處。穆斯林必須先沐浴,沐浴之后才可以被允許進入祈禱廳。要知道,在那些生活于沙漠之中的阿拉伯人與柏柏爾人的眼中,清澈噴涌的泉水是多么的可貴,那種感情只有走過沙漠的人才能真正地體會到,因為在他們的心中,水就意味著生命。
如果我們問一個歐洲人或者美洲人關(guān)于口渴的問題,他的答案可能是:是啊,有時我會口渴。顯然,他的意思是,他有一段時間,可能是兩三個小時,沒有喝水或啤酒了。但是在沙漠里,如果人們沒有水喝,那就不僅僅是感官上受煎熬,而是隨時都有可能面臨死亡。這就難怪閃米特族的耶和華派、萬物有靈派、伊斯蘭教等所有宗教,都無一例外的強調(diào)水的重要性,視水為神圣了。這一點,在他們的祈禱詞中常??梢月牭健?/p>
當(dāng)你如果去問一個生長在美洲的人,是否感到口渴,他可能會回答你:是的,我有時會感到口渴。但是從他那種漫不經(jīng)心的回答中,我們可以明白他所說的意思,只不過是兩三個小時沒有喝過水或啤酒罷了。但是,沙漠里的人如果找不到水喝,那么他們不僅僅要忍受口渴的痛苦,而且還直接受到了死亡的威脅。因此,閃米特族的各個宗教,無論是耶穌派,還是萬物有靈派,還是伊斯蘭教,都十分強調(diào)水的重要性,甚至水被賦予了神圣性。有悶熱難耐的天氣中,人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清涼的水,水可以讓人身體舒服,頭腦清醒,這與他們祈禱時所說的一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