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教這一部分(不能一蹴而就,而要貫穿整個學年),你可以設計一個典型范例,表現(xiàn)出資源已足夠,以及從這一前提出發(fā),一個人如何將快樂帶給另一人。
富有想象力的老師可以編出一個迷人的故事—或啟發(fā)孩子編出這樣的故事。在故事當中,要讓另一人感到快樂,就需要用到那種叫做“數(shù)字”的工具。老師可以將“問題”嵌入到自己的講述中,然后邀請所有孩子在一起合作,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如果老師創(chuàng)作的故事引人入勝,孩子們就樂意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他們會利用任何可用的工具去解決問題。
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就可以讓孩子們明白,學習利用工具是快樂的事情。
是的。這是一種方式,是的。想象力豐富的老師每天能發(fā)現(xiàn)幾十種其他的方式。
孩子們將參與探索和體驗生命概念,這時學習一種事實、一個等式、一種方法、一個公式,不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而是將它們作為達到目標的手段。
是的,就是這樣。你已經(jīng)懂了。
“每位教師應首先是一位人類的教師,然后是一門學科的教師?!?/p>
的確如此。
我喜歡這種模式。我太喜歡它了。
但是,創(chuàng)造教育并非只是方法不同。它所教授的內(nèi)容也有極大不同。
新靈性有一條早期的信息是:你創(chuàng)造你自己的實相,所以創(chuàng)造教育會花很多時間開發(fā)孩子們的自然能力。
現(xiàn)在可是進入了危險地帶。有些父母可不想聽這些東西。
你們的社會將來會擴展其思維,會探索新的可能性。它不會一直困在昨日之神的恐懼與限制中。
不久后,冥想將成為學校日常課程的一部分(有些學校已經(jīng)在這么做)。孩子們將被鼓勵與他們的“第六感”接觸,并訓練、使用、擴展他們的直覺力。
我無法相信這個。我無法相信有學校會教這個,會教孩子們?nèi)绾芜\用這種能量。
那是因為昨日之神是一位嫉妒的神,他不想讓人們知道這種力量,更別說運用它們。
反之,明日之神將明確告訴人類,神賦予你們這些能力,就是要讓你們?nèi)ミ\用它們,沒有絲毫的罪過。
就像性一樣。
是的,就像作為另一大禁忌的性一樣。
我們可以在這場對話中談談性嗎?
我們可以談,而且我們會談到。
好極了。關于那個我有話要說。
我就知道你有話要說。
不過,現(xiàn)在還是接著談“直覺力”吧。我們真的要在學校里教孩子們這些東西嗎?
當然是的。為什么不?學校是孩子們了解生命的地方,對不對?而這是生命的一部分—一大部分。為什么你們要忽略它呢?
你知道的,他們確實說,目前我們只利用了大腦的很小一部分,或許還不到其全部能力的5%。但是,我們不愿意開啟心智的驚人奇跡,因為害怕冒犯那位嫉妒和憤怒的神。
不過有個好消息,明日之神既不嫉妒也不憤怒。
他不會嗎?
不會。
嗯—
所以,你們的孩子們將自由地關注那5%之外的東西,當他們開始探索另外95%或利用其中很小一部分時,他們所能做到的、所能知道的、所能體驗到的將令你們驚訝異常。
創(chuàng)造教育的工作重點之一,就是將孩子們帶到這個門檻,并溫柔地邀請他們跨過去。
有些孩子已經(jīng)在那個地方了,盡管他們從未在學校接受過這種教育。目前這顆星球的各個角落正在涌現(xiàn)這樣的孩子們,他們對生命有更高的覺醒和更廣博的理解能力。
是的,這預示著人類即將來臨的進化提升。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孩子對當下時刻有了更多的“臨在感”,對其中蘊涵的種種機會更加開放。有些成人喜歡將這些年輕人稱為“深藍孩童”①。實際上,我就曾主演過一部這方面的電影,片名就是《深藍孩童》。我和詹姆斯·特懷曼共同擔任編劇,他還是執(zhí)行制片人。影片的制片人和導演是斯蒂芬·西蒙,他制作的電影還有《美夢成真》、《時光倒流七十年》等。
這部影片引起大量關注的原因在于它提供的信息,即這些孩子可以改變?nèi)藗兊纳覀內(nèi)裟荞雎犓麄?,將從中受益?/p>
“小孩子要牽引他們……”①
完全正確,但我現(xiàn)在有點嫉妒。我們這些大人呢?對我們來說太晚了嗎?我們就不能接受一點“創(chuàng)造教育”嗎?
你們當然可以。實際上,你們可以是提供這種教育的人。你們現(xiàn)在就可以開辦新靈性學習班,每周或每兩周把人們召集到一起,共同研究創(chuàng)造教育以后要教給孩子們的那些信息。
人們怎么做?那些東西他們甚至不懂,怎么去上課?
學習某種東西的最佳方式就是教授它。徑直去做,去開辦這種學習班。將它叫做新靈性非正式學習小組。走出去,買一些前面提到的書籍,然后圍繞它們組織一種課程。給小組成員布置閱讀作業(yè),然后將大家聚在一起討論那些材料。
創(chuàng)造一種學習環(huán)境,讓“老師”像“學生”一樣進行研究探討。你不必懂得了所有的一切才去教授它,你只需去了解更多,而且將你的成長過程與他人共享。
要記住,好老師的教學方式不是灌輸,而是啟發(fā)。
不是填鴨灌鵝,而是循循善誘。
好極了。這種說法更妙,完全正確。
因此,在你的學習小組里,你的工作是引導出他人的智慧,而非將你的智慧灌輸給他人。要引導出他人的智慧,你需要一無所知。實際上,你認為你懂得越少,就會越好。
我真的很喜歡這種形式。很多人愿意共享新靈性的信息,他們可以根據(jù)這種方針組織學習小組。我們所需做的只是“創(chuàng)造一種學習環(huán)境”,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