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類擇偶行為(5)

愛情與人格:戀愛心理成長分析 作者:肖三蓉


第四,偏愛性忠誠。

男性要確保婚姻帶來的生殖優(yōu)勢,就必須確定妻子對他的性忠誠。那些判別妻子性忠誠失敗的男性在繁殖方面會遭受損失。男性擇偶時花費了時間和資源,如果對女性是否性忠誠不敏感,就可能冒撫養(yǎng)別的男人的孩子的風險。所以,男性在擇偶上,比較注重或期望女性婚前的貞操,了解女性婚后的性忠誠。尋找性忠誠的女性也是為確保自己父親身份的確定性。

幸福感

幸福常常被定義為人們對自己生活質量的一個全面的認可的評價。幸福感是對這種全面判斷的情感反應。因此,無論對于全世界的哪一種文化、哪一個國家,幸福的感受可能都是一樣的。確實,無論哪里的人們,都會更喜歡理想中好的東西、更喜歡給人愉悅的東西。

在心理學研究中,幸福是指人類個體認識到自己需要得到滿足以及理想得到實現(xiàn)時產生的一種情緒狀態(tài),是由需要(包括動機、欲望、興趣)、認知、情感等心理因素與外部誘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種復雜的、多層次的心理狀態(tài)。而幸福感則是專指評價者根據(jù)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它是衡量個人生活質量的重要綜合性心理指標。我們通常所說的幸福感主要指的是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well being,簡稱SWB)。

主觀幸福感不僅包含認知評價,而且包括積極的情感和消極的情感。認知成分即是生活滿意度,是指個體所知覺到的期望與成就之間的差異,情感成分是指情緒情感方面的愉悅體驗。他們認為人們總在不斷地對生活事件、生活環(huán)境和他們自己進行著評價,對事物進行好壞評價是人類的共性。同時,也正是這些評價導致了人們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反應。一般來說,人們總希望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因此有較多愉快的情感體驗的人更有可能覺得他們的生活是幸福的。維恩霍夫將主觀幸福感定義為個體對其整體生活質量的判斷。換言之,主觀幸福感是指個體對其生活的喜愛程度。

心理學家迪勒爾指出,主觀幸福感有三個特點:

第一,主觀性——它存在于個體的經驗之中,對自己是否幸福的評價主要依賴于個體內定的標準,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準則。盡管健康、金錢等客觀條件對幸福感會產生影響,但它們并不是幸福感的內在的和必不可少的部分。

第二,它不僅僅是指沒有消極情感的存在,而且還必須包含積極的情感體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